2005年,获得耶鲁MBA文凭的张磊拿着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2000万美元创立高瓴资本。在短短十几年内,高瓴资本的基金管理规模已经超过600亿美金,是当前中国规模最大、投资赛道最广的基金。
张磊:“驻马店桑丘”的投资帝国
张磊曾在一次采访中激动地说到:“你能想象在大街上,看到卡耐基、J·P·摩根、洛克菲勒、拉里·佩奇、贝索斯、扎克伯格同时走在一起吗?”接着他又说,“在中国这样的人就是走在一起,这些人在同一时间来到同一个舞台上。”
文 / 特搞频道
胡葆森生于河南濮阳市,1979年郑州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纺织进出口公司河南分公司,1982年又被派往香港参与组建外贸公司。从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一脚踏入市场经济,他算得上是“开眼看中国”的第一批河南人之一。
5月15日,65岁的胡葆森现身郑州建业艾美酒店,伴随着“哐当”一声锣响,建业新生活正式挂牌上市。年逾花甲之际,已是两鬓斑白的“河南地王”打通了地产链条上的最后一环。
而除了专注互联网投资,张磊又把资本触角不断伸向新的领域。2017年7月,百丽在港交所摘牌、私有化之后,高瓴持股57.6%,成为鞋王实际控制人。今年年初,张磊又斥资400多亿元收购了格力电器
一直以来,坚守中原的胡葆森是河南商界的精神领袖,喜布衣粗食,爱舞文弄墨,和善而坚毅的脸颊上尽显岁月雕琢后的豁达、保守与智慧。这在很大程度上,甚至也影响了人们对“豫商”这一群体的一贯判断。
胡葆森自嘲为一个“朴素的狭隘的河南主义者”,情怀与责任是他常提及的词,他曾说,“一代人要承担一代人的责任,我就想在河南做这么一件事。”足以见得,这份根植中原、造福百姓的济世情怀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建业的商业走向。
而另一方面,与胡葆森从工地“斗”到球场的老乡许家印则是另一番形象。酷爱大背油头和爱马仕腰带的他在商界雷厉风行,不管是布局全国还是多元化扩张,都显露出豪迈且无畏的企业家风范。然而动辄以金钱来决胜负,又让他难以摆脱暴发户般的江湖“壕”气。
如果说胡、许二人分别代表了第一代豫商的中庸与激进,那么高瓴张磊则把“学院派”的睿智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耶鲁投资基金的实习生到如今掌管600亿美元基金的资本大鳄,张磊常以一副塑框眼镜和双肩背包示人,但似乎也并不影响人们尊称他一句“大佬”。
如果再细细深扒就会发现,这三位大佬都来自最普通的河南家庭,无一例外,他们又全是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最终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01/
胡葆森:“92派”企业家的攻守之道
相比王石、潘石屹等国内地产巨头,胡葆森的名气并不算大,但如果论资排辈起来,胡未必有太多对手。只不过,一直走“省域化”战略的他选择偏安河南一隅,所以也就显得低调了许多。
建业地产董事长胡葆森(来自:建业官网)
建业在河南的第一个项目是1993年6月破土动工的“金水花园”,它位于郑州市内金水河两岸,由胡葆森请河南省规划设计院出面设计,是当时郑州第一高档小区。胡葆森推出“按揭卖楼”、“十年回本”的模式,迅速打开了市场。
2002年,胡葆森从郑州转战老家濮阳,建业第一个地市住宅开发项目“濮阳建业城市花园”开盘。随着濮阳项目的成功,胡葆森似乎摸通了地产行业的门道,同年,建业正式启动“省域化”发展战略。
“我的角色就是帮助英雄人物成就大事”,张磊常常将自己比作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里的桑丘,这位只当配角的西班牙农民讲求实际,冷静清醒,默默地提醒堂吉诃德从幻想中回归现实。
2008年6月,建业集团成功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改名“建业地产”(00832.HK),成为内地中西部地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并成功募集12.65亿港元资金。胡葆森决心全力推进“省域发展”战略,不再走出河南。
在上市祝捷大会现场,除了河南政企界的朋友到场庆功外,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的“云贺电”也颇受瞩目。作为建业新生活的基石投资者,这位来自豫南小城驻马店的“投资教父”用7500万美元的认购金告诉老胡,何谓老乡情深。
与当时大多数“下海潮”中的企业家一样,许家印甘愿放弃体制内的“铁饭碗”从头做起,看中的是市场经济下的绝佳机会。尽管年纪轻轻就成为国企车间主任已实属不易,但经过两次高考才进入武汉钢铁学院的许家印显然对外面的世界有着更大的兴趣。
高瓴最早瞄准的公司是腾迅。作为国内最知名的网络通讯平台,腾讯当时的市值不足20亿美元,张磊将基金的大部分投给了这个未来的社交游戏帝国,为自己带来了超预期的回报。
建业地产2019年销售额情况(来自:建业地产财报)
高瓴资本创始人兼CEO张磊(来自:人大新闻网)
不得不说,作为“92派”企业家,胡葆森在对宏观经济的把控上有着独到的眼光,但在商业决策上却略显守旧。就如同他所掌管的建业足球俱乐部一样,20多年来起起伏伏、升级降级,但始终没能摆脱平民草根的标签,如今几乎全靠胡葆森的“情怀”二字来强撑。
在商言商,就在建业一步步将自己装进笼子,实施“省域化”战略的同时,更多的外扩机会也与之擦肩而过。当情怀最终成为一种阻碍时,“造福河南”与“偏安一隅”恐怕已没有本质的区别。
2019年,建业实现合同销售总额1011.5亿元,首破千亿大关。然而,在快速扩张背后,建业地产的融资成本、借款金额及资产负债率等都呈现出增长态势,同时还伴随着毛利下滑、现金流不稳等的危机。
2010年,高瓴资本以2.65亿美元投资京东,促成了当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单笔投资。据传,人大学弟刘强东当时只要7500万美元,而张磊在分析了京东的自建仓储模式之后表示:“要不不投,要投就要投3亿美元。”
近一两年,胡葆森改变了往日的坚持,称“将会有条件地走出河南”,但面对碧桂园、恒大等国内头部房企的杀入,以及正商、康桥等本土品牌的崛起,这位年近古稀的地产老兵恐怕还无法坦然脱去往日的战甲。
许家印:从“中国首富”到“中国首善”
1992年是中国房企的集体诞生年。这一年,一曲《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大批知识分子下海淘金,碧桂园、雅居乐、保利、绿地、合生创展等重量级房企应运而生;这一年,已经在香港磨砺10年的胡葆森带着炒楼花赚到的第一桶金回乡,与当地的建行合资成立建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当胡葆森回河南创办建业时,34岁的许家印选择从老家周口走出,怀揣积攒多年的两万元现金和厚厚的简历独闯深圳。而在此之前,他已经在舞钢公司担任了近十年的车间主任。
1996年,在深圳中达集团磨砺四年的许家印来到广州创立恒大地产公司。凭借“小面积、低价格、低成本”的策略,恒大第一个楼盘——金碧花园当年实现销售额8000万,许家印为此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而仅仅3年之后,恒大地产便跻身广州地产10强。
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来自:恒大官网)
2006年,许家印对恒大提出了“拓展全国、迈向国际”的发展口号,以潜力最为巨大的中国二线城市为主要方向,并逐步向三四线市场进军。到了2009年,恒大的规模已经扩大了数十倍,销售额狂增220倍,总资产与纳税额翻了150倍以上。
/02/
2009年11月5日,许家印终于敲响了恒大上市的钟声。当日,恒大股票收盘价较发行价溢价34.28%,市值达705亿港元。受益于此,许家印以479.49亿的身价成为中国大陆首富。
但抛开了情怀的束缚,许家印似乎对什么产业都没有由衷的兴趣和偏爱,唯独对“大”有着超乎常人的追求。在恒大多元化的过程中,足球也好、造车也罢,许家印喜欢用“砸钱”的粗暴方式寻求规模与实力的扩张,也曾因粮油、乳业、矿泉水等产业不符合恒大“大”的标准而选择草草退出。
从2000年开始,许家印着力于整合资源、规范流程、提升管理,陆续开发出“金碧”系列精品楼盘。随后,恒大实施紧密型集团化管理模式以及标准化运营模式,确立了全精装修交楼的民生地产定位。
出品 /节点财经
恒大的起步并不算早,但发展的速度惊人,这与许家印在钢铁企业里炼成了管理基本功不无关系。一直以来,从国企走出的许家印坚持“紧密型集团”管理模式,使得恒大在全国化扩张中少走了弯路、节省了成本,最终实现了标准化运营。
恒大集团近五年收入情况(来自恒大财报)
与胡葆森在本土稳扎稳打的风格不同,许家印领导下的恒大极具冒险精神和扩张野心。经过20多年的发展,恒大形成了以地产为主业,金融、汽车、互联网等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能看到其身影。
1996年,在政府要求各地金融机构与企业脱勾的背景下,胡葆森买下了建行的股份,建业集团变身为一家香港独资企业。在此之后,建业逐步确定了在郑州地产界的领头地位。
如今,许家印身上有着太多的标签,全国首富、足球老板、管理学教授、红顶商人,而许家印似乎更看重“慈善家”这一头衔。近年来,许老板多次登顶福布斯慈善榜,累计为民生、扶贫、教育、环保、体育等公益事业捐款100多亿元。得意之余,他甚至在酒后问手下:怎样才能百世流芳?
不管许家印如何修改身上的标签,都改变不了其“生意人”的烙印,他深谙企业的生存之道,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精明强干中又夹杂着人文主义的精神。而这,又何尝不是中国老一代企业家的集体写照。
/03/
没有胡葆森守土为民的情怀,更没有许家印挥金如土的“壕”气,1972年出生的张磊则是浑身充满着精英学院派的气息。
张磊来自于河南驻马店市,与许家印的太康老家仅有一百公里之遥。1990年,他以当地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五矿工作,而后又赴美国耶鲁大学读MBA,师从投资大师大卫·史文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与马化腾和刘强东的早期友谊使得张磊的投资之路更加顺风顺水。在后来的资本场上,张磊常常和马化腾一起出手,参与到滴滴、摩拜、蔚来、美团、印尼版微信等项目中。
张磊身上有一种少见的“中西混杂”式的价值观。一方面,他热爱滑雪、冲浪这些极具刺激挑战的张扬运动;另一方面,他时常提及自己总结的3个投资哲学,分别为“守正用奇”、“弱水三千,但取一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这些又都源于古老的中华文明。
作为一个投资人,张磊却极少谈“短期的钱”,更多得是在讲价值。他曾不止一次地表示,要做企业的超长期合伙人,最好永不退出。因此,他也常被认为是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在中国的践行者。
多么振奋人心的一句话!的确,即便是最早下海创业的胡葆森、许家印,如今依然还活跃在中国的商业江湖,那么,还有什么机会是我们等不到的呢?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节点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