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 赵锡军
出品 | 搜狐智库
编辑 | 袁昌佑
中国人民银行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1%;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6.5%;6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1.81万亿元,同比多增1474亿元,高于预期的1.76万亿。这也带动社融增长略超预期:6月新增社融3.43万亿元,高于市场预期的3.05万亿元。
6月金融数据释放出什么信号?搜狐智库就此连线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他表示,从新增信贷和社会融资等几个关键数据看,6月金融数据基本上符合金融政策对冲疫情、恢复经济的要求。
他还表示,除了新增贷款带动社融增长外,6月新增企业债券净融资3,310亿元,同比多增1871亿元。这一新的融资结构变化值得关注,避免出现债务风险集聚。但他亦称,债权融资的比例提高,也符合增加直接融资比例的结构性调整方向,关键在于把握度。
6月居民新增贷款金额达9278亿元,居民部门新增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较上月和去年同期都有所增加。赵锡军对此解释称,居民部门负债率相对较低,通过增加对居民部门的信贷,可达到刺激消费的作用,亦可增加对个体户的贷款进而保护市场主体。同时,房地产市场的回暖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居民贷款需求的恢复。
随着经济不断复苏,多家券商预测6月消费增速将转正。赵锡军认为,短期内货币政策对消费的刺激效果不错,但其持续性存疑。他也强调,仅依据短期内的居民信贷增长数据无法做出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得到缓解的判断。
赵锡军认为,疫情下的居民消费虽移至线上,但除了房贷等少数消费行为外,传统的以收定支的居民消费模式并未改变。在居民收入增长受限的情况下,加之高房价、高医疗成本、高教育成本等结构性问题的存在,有效需求恢复仍需时日。
不同于市场上关于下半年货币政策从总量宽松向结构性宽松转变的观点,赵锡军认为,仅从总量宽松和结构性宽松的货币供应角度考虑货币政策取向是不够的,还应考虑货币政策的传达效果。“我们更关注的应该是货币政策的需求端,以直达性的货币政策补短板。我们提出的‘六保’实际上就是目前最基本的短板。”
【搜狐智库:聚集学者与企业家智慧,把脉经济趋势。如有意投稿或联系现场报道、访谈、节目合作事宜,请发邮件至zhikucaijing@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