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了南京江北仍是大工地,其实背后格局很大!

5年过去了,在很多人眼里,南京的江北依然还是工地遍地的景象,似乎变化并不大。不少人有这样的疑问,说好的高楼呢?

定位:南京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是增强南京中心城市首位度、实现南京承东启西、辐射中西部区域使命的桥头堡。

城市建设最忌讳就是没有长远规划、贪图快,反复施工。即使是如今风光无限的河西也存在很多痛点,比如江东快速路不是真快速路,何时改造?扬子江大道快速化改造让这两年的交通都很受影响。长江五桥与扬子江大道因为此前的青奥地下立交没法无缝对接,河西大街早晚高峰的堵车同样非常严重,即使道路非常宽,后期快速化改造很有必要。江宁的双龙大道同样也是,倘若当初新城初建之时就把这些能做的都先做了,也不会有现在的困境。

同时南京规划的四大市级中心中,新街口、河西、南部新城都位于江南,江南有试错的余地。但是江北没有,如果这块沿江正对老主城与河西的江北核心区都打造不好,那么后期就没有牌可打了。因此如何充分的利用好每一块土地,就显得十分重要。

发展思路:要按照相对独立发展的思路,按照国家级新区的功能定位,配备大城市应有的城市功能,且各项功能品质水准不低于江南主城。

总结:

江北中心区规划图

已经建设了非常多高楼的研创园

5年可以往上建,也可以往下建,但前者几乎不可逆

江北新区有两个关键的定义,一是目标定位、二是发展思路。

有不少人建议,江北新区应该赶紧把高楼先建起来,快速路、地下空间什么的可以以后再慢慢弄,但这样真的好吗?

道路的问题尚且后期可以改造,无非就是麻烦了点,但地下空间今天错过了,以后就不可能再大范围的实施了,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另外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江北的地下空间非得是7层,真的有必要吗?为什么要在地下建一个看起来莫名其妙的私人保险库?省钱省力的地下2-3层不香吗?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过江地铁的关系,地铁过江部分的隧道需要建的非常深,过江首站,滨江站的轨面埋深达到了41.15米共六层,加上与之十字形交叉的其他的地铁线路地下7层,这才是江北地下空间一定要是7层的原因。

上文说道,江北目前大规模建设的区域其实位于研创园以及桥林,但这两个地区都位于江北新区的南侧,随着建设的推进,工作就业的机会正在逐渐增加。但是江北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在东北侧,如果前往研创园一带就业,相当于从江南城北到河西南部上班,在没有地铁的情况下,显然非常不现实。

而老牌的高新区也同样拥有很多的工作机会,如何让西南侧一带的居民可以北上到高新区就业,地铁11号线作为一条纯江北线路,其作用非常关键,而地铁4号线是一条过江线路,当然也很重要。

而很多人认为没有必要的私人保险库层(五层)是由于整个地下空间由最深处到正常的四层深度形成的一个夹层,是最底层的地铁层和管廊层之间天然形成的封闭空间。

实际上江北地下空间7层的部分只是在滨江站部分,其他部分只有2-4层,作为南京江北新主城,这其实一点都不过分。而此次地下空间建设的难度其实不只在深度,还在于这里是多条地铁的换乘点,包括地铁4号线、13号线、11号线、15号线,总共4条地铁线。以及地下车行环线系统,这些工程当然要优先建好,这可比单纯的建高楼要重要得多。

江北分工明确,高楼已经建了很多,只是不在中心区

江北这5年真的没有建高楼吗?其实建了很多,只是并不在大家以为的中心区,要说地面上的变化,江北这几年变化最大的地区,一个是同属于江北核心区的研创园一带,一个是浦口区的桥林新城。

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因为修地铁不得不建地下7层,而自然多出来的夹层空间,不用白不用,至于最后到底是做私人保险库、华为数据库、还是小型博物馆等等这其实都是后话了,前期的私人保险库只是一种宣传而已,根本没有必要深究。

江北目前最紧缺的根本不是高大上的金融以及现代服务业等,即使江南地区对于金融的需求实际上也没那么高,河西CBD虽然非常高大上,如今不仅是河西也是南京的封面,但大家其实都知道,最能代表河西实力的其实并非CBD,而是东边相对来说没那么起眼的新城科技园,那里才是河西真正的灵魂。

江北新区的分量有多重不言而喻,但实际上江北核心区的面积并不大,总共只有33.2平方公里,真正的中心区更小。江对面河西在不包含江心洲的情况下,陆地面积就已经有56平方公里,很显然江北的土地资源并不宽裕,足够发挥的空间十分有限。

江北也一样,现阶段对于中心商务区的需求其实很低,江北最需要优先提升的是产业和就业。所以目前研创园和桥林其实才是江北建设的主战场,变化非常大。长江五桥通车后,研创园一带将迅速进入公众的视野。

一旦后期江北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上去之后,商务区的需求才会逐渐出现,如今并不急于打造商务和金融功能,而现阶段的任务就是把基础打好,比如快速路、地下空间、地下管廊、江水热泵等等,现实中确实也是如此操作的。中心区目前就如同还在学习中的孩子,目的就是打好基础,还没到赚钱养家的时候。而未来既是江北的封面也是南京的封面,好好打磨,高标准建设才是关键。

目前中心区除了很多的基础性工程,还有很多的市政工程已经陆续完工,比如图书馆、美术馆、市民中心(启用),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等。因此中短期中心区的功能定位暂时只是江北新区的行政和服务中心。

江北新区的任务很重

为什么最先起来的反而是这两个部分?

中心区开发不着急,但地铁11号线和4号线很需要

等到产业和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前期难啃的地下工程差不多都结束之后,后期卖地盖楼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这也有利于中心区一带土地价值的最大化,前期草草的开发,迅速卖地的行为是相当不负责任的,以前这样的错误南京犯过不少,如今能保持不忘初心,不急不躁的开发,其实是很值得庆幸的一件事情。

不过这两年关键性地铁推进的迟缓确实让人有些着急,地铁11号线的缺失非常不利于江北的内部人口流动,以及资源的充分整合。最早原定于2018年底开工的地铁11号线,却因涉及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相关问题不得不再次推迟。好在同样推迟的地铁4号线,在2020年的城建计划中,而地铁11号线只能再等等。

江北新区这些年的发展速度还是相当快的,地下管廊、地下空间、数条快速路改造、多条过江通道建设、多个大型立交互通等等,这些工程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江北的城市面貌。商务区也有很多的大型行政服务设施陆续完工,而研创园一带无数的办公大楼、研究所拔地而起。虽然地铁以及新南京北站的推进速度稍显滞后,但总体发展一直严格按照顶层设计的规划一步步稳步实施,非常的难得,但地铁确实得再加把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