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长得太快,就要被割了吗?
刻板印象!也有可能会留着再长长,未来再割。
所以别被下跌吓住了,拿稳等等再看。
2018年,便有很多从业人员预测2020年将会迎来牛市。伴随着疫情,牛市真的到了,并且疯到让人猝不及防。自从三月份疫情创下2020年的大盘新低2646.81点后,一路大牛直逼3400点。
近一周,大盘回调,由3400点落至3200点,尤其在7月16日,沪深股市迎来了暴风雨般的回调行情,从目前跌势来看,短期内,恐怕行情有望进一步下探。有些人坐不住了!
【疫情或为始作俑者,股市想不牛都不行】
但对此前的牛市,大家看的有些迷惑??疫情牛市从何而来?
一般来说,M2增量 = GDP增量 + CPI涨幅。
简而言之,就是货币供应的增量,接近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与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增量之和。
即便在货币供应增量不变的前提下,疫情所带来的GDP下滑,直接会影响到每个社会中每个个体单元的收入及消费能力。
对于复工的不确定性,个体单元自然会通过降低消费来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消费能力降低的连锁反应是导致部分产品供大于求。在这样的循环下,自然会抑制CPI的涨幅。
于是等式不再成立,而是会有一部分剩余货币出现。
剩余货币大量进入金融领域,投资房地产或者股市,便会引发价格上涨。
通俗的讲,在疫情洗礼后,即便我们工作依旧,工资照发,在进行非刚需消费的时候我们依然会绷紧一根弦,告诫自己要知财善用。
钱不能乱花,因为昨天疫情才过,明天迎接的又是未知的情形。是时候贯彻《穷爸爸富爸爸》的理念了。“富爸爸”教导我们要“增加资产,减少负债”,投资便是增加资产的途径之一。受此影响,股市刚好是最容易操作的金融投资。
【此牛非彼牛,此牛非疯牛】
剩余货币的进入就能引起股市的轩然大波?此次牛市的到来,比预期晚了一些。
3月到6月的沪指飞涨,很大程度上是叠加了疫情前期市场反馈的滞后,以及消费了部分经济恢复后的未来发展预期。压抑了太久的资本市场,在第二季度进行了集中补涨。随着全面复工的推进,板块轮动后若无特大利好消息会使得大盘趋于恢复平稳。
不同于中国前几次的牛市,催化剂多为外力,这次更希望激发的是全民的内力。
【增加资产,减少负债:中国人对土地的热情,是时候释放到资本市场了】
长久以来,中国居民的资产配置一直处于极端的倾倒状态。目前,我国居民70%以上的财富都集于在房地产及其相关资产上。相比于全球其他发达国家,中国人对土地的热情,简直无法言喻。
尽管中国的GDP几乎可以和发达国家媲美,但是资产配置却遵循着最传统的方式。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例,房地产和股票证券市场的配比几乎均为1:1,中国的房地产市值竟然超股票市场的10倍有余。
单位:万亿美元
不过这种情况并不是只存在中国,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不动产到金融产品的投资转型。以日本为例,1994年,日本居民配置非金融资产的占比为55.2%,其中大部分为不动产。而到了2017年,这一占比降至36.1%。
在中国,即便是发生10%的资产配置扭转,也是一个50万亿的巨型体量的资金流入。有了50万亿的资金池进入股市,2020年还怕牛不起来吗?
这种推断并非空穴来风。
近些年,国家出台各种政策抑制房地产市场过热,强化房地产调控,“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更是成为地产发展的指导思想。而在另一边,不断的给股市扩容,并且号召赴美上市企业回流港股等等。一踩一捧之间,国家政策的倾向性不难看出。
从个人资产配置的角度来说,房地产投资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说实质就是负债,而股票证券则不然,绝对的资产。
房产投资无非两种,贷款或全款。
如果选择贷款,一套房子不仅无法带来收益,反而因负债沦为房奴;如果选择全款购房,京沪地区的租售比大概在1:700之间,相当于买一套房,60年才能收回成本。
经过多轮政策调整,房价稳定,房地产的投资权重逐年降低。该板块的资金的释放毫无悬念,而资金流向最便捷的便是股市。
相信随着社会主力军逐渐由70后,80后接手,摒除传统的“地主”观念,合理进行资产配置,是必然的趋势。而近期股市的表现极具吸引力,势必会加速这一进程。
若如此,有50万亿加磅,股市还能不牛吗?
对于有房的人,卖房炒股搏一把或许风险太大,但对于一些持币观望的人,放弃买房机会搏一把,或许一居变别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