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迎来“地毯式扫荡”?15天内,高层态度出现3大“反转”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房地产市场是“政策市”。

所谓“政策市”,房价的涨跌、楼市人气的多寡,都是看调控的脸色。

典型如2018年、2019年,调控政策向“因城施策”、甚至“因区施策”过渡。

这些调控中,既有放松,也有收紧,深圳、南京、广州、成都等城市虽然对人才购房放低了门槛,但中心城区并没有出现任何松动,呼和浩特、唐山等城市,还因为房价过热而收紧了贷款和限售。

政策一出,行情火热的呼和浩特与唐山随即熄火,一二线放松购房门槛的城郊又恢复了人气。

1,央行对于货币政策表态的反转。

但是,最近央行的态度发生了大转弯。

在7月10日举行的2020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货币政策司副司长郭凯说:我们的货币政策,和欧美央行有明显区别,随着金融市场交易恢复正常的运转,我们也不再超额投放流动性了。

除了上次陆家嘴论坛上的高层表态,这个新闻发布会,可以说是2020年以来,第一次直言不讳提出“正常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一旦回归正常化,意味着楼市上涨基础不复存在。

相比经济参考报和央行的措辞,这个表态显然更加严厉。

2,银保监会对楼市“定位”的改变。

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7月11日答记者问时,介绍当前银行业保险业运行情况并明确指出:企业、住户等部门杠杆率上升,部分资金违规流入房市股市,推高资产泡沫。

同日,杭州实行房屋限售、限制摇号,高层次人才家庭房屋网签之日起,5年内不得上市交易。户籍所在地属于本市非限购范围内的购房家庭,同一时间段,只能参与一个项目的摇号。

文章指出:自下半年以来,杭州、东莞、宁波等城市也相继加码楼市调控,由此也释放出了明确信号,即使在消除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实现“六保”、“六稳”情势下,楼市调控的大方向也会长期坚持、不会动摇。

作为全国商业银行的“监管者”,银保监会直接给楼市定性为“资产泡沫”,这个态度也可以称之为反转。

7月6日,宁波限购扩大,鄞州、江北、镇海、海曙部分区域划入限购圈,家庭住房情况核查范围也将从老三区扩大至市五区。

比如,给经营贷、消费贷流入楼市的银行处以罚单,限制相关银行开展业务,引导贷款流向实体经济。

3,央媒对房地产投机情绪发出连续“警告”。

7月17日,经济日报发文:多地加码楼市调控措施,不给炒房者可乘之机。

文章甚至还给深圳提出了建议:如果适度调整限售政策,将商品房限售年限由3年调整为5年,与商务公寓一样,则有利于从根本上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

与经济日报保持同步的,是经济参考报的文章。

7月14日,《经济参考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个别热点城市明显升温,交易异常火热,房价上涨较快,背离房住不炒定位,而且也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理性预期的形成。

各地要更加坚定房住不炒定位,利用大数据技术,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措施,精准严厉打击市场投机炒作力量,保持房价基本稳定,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运行。

从7月2日到7月17日,从热门炒作的一二线城市,到央行、银保监会,再到央媒的反复发声,这一系列动作,我们只能理解为调控风向已经变了。

这份措辞可以说是非常严厉,注意其中几个字眼:精准打击投机、综合财税金融措施、更加坚定“房住不炒”定位。

举个例子,在2019年,全国各地发布的房地产政策高达620次,发布次数的密集程度创出历史纪录。

在2020上半年,货币政策一直很宽松,央行开年降准,2月与4月连续大幅度降息,期间还降低了超额准备金利率,银行间利率直线下行,市场资金面非常充裕,房企融资不愁了,不少购房者又利用低利率环境,把经营贷、消费贷投入到房地产市场里。

这是一场堪称“地毯式”的扫荡,除了央媒、央行、银保监会的表态外,还有各个热门城市在密集加码调控。

7月2日,东莞房价迎来“限涨令”,同地区新房房价3个月涨幅不得超10%。

但是,今年以来,尤其是7月份短短15天内,楼市迎来了“地毯式打击”,高层的态度也出现3大“反转”。

在今年2-4月份,因为房地产行业的重要性,银保监会对楼市的定位是“房住不炒”、“不能让违规资金流入”,但到了7月份,银保监会直接给房地产戴上了“资产泡沫”的头衔,意味着下一步会有更严厉的监管政策出现。

这跟“全国一盘棋”的调控思路不同,我们可以称之为“点对点”的精准打击。

如果你现在还想着加杠杆冲进楼市里买房赚差价,经历了这15天的风云变幻后,相信会改变主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