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对险资权益配置“松绑” 大幅拓展权益投资空间

央广网北京7月19日消息(记者洛佳莹 张茜)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银保监会最近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通知》),对保险公司权益投资实施差异化分类监管。《通知》指出,这将进一步引导保险资金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积极发挥保险机构作为资本市场重要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提升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自主决策空间。

发挥险资长期稳定资金优势服务实体经济

《通知》共有十二条,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设置差异化的权益类资产投资监管比例。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及风险状况等指标,明确八档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最高可到占上季末总资产的45%。

二是强化对重点公司的监管。明确规定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足100%的保险公司,不得新增权益类资产投资,责任准备金覆盖率不足100%的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出现重大风险事件、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较弱且匹配状况较差、受到处罚的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不得超过15%。

三是增加集中度风险监管指标,进一步分散类别和品种投资风险。

四是引导保险公司开展审慎投资和稳健投资。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郝演苏认为,新规支持保险资金发挥长期稳定优势,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增强经济运行中长期发展韧性。

“从全球疫情角度来看,我们国家是最先恢复生产的大国,市场资金支援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保险资金进入市场,对整个经济环境,包括对资本市场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稳定作用。这样可以鼓励上市公司发展,同时也会使整个经济环境更加优化,使整个社会资金活跃起来。”郝演苏说。

坚持差异化 改变以往监管政策“一刀切”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中明确坚持差异化监管。积极探索建立保险公司资金运用分类监管机制,改变以往监管政策“一刀切”和“差公司生病、好公司跟着吃药”的情况。

对此,市场人士解读为,这是给险企中的“好孩子”和“坏孩子”划了一道分界线。其中,“好孩子”的自主运作空间将得以加大,配置权益类资产的弹性和灵活性不断增强,最高可占到上季末总资产的45%。而在此之前,所有保险公司权益投资比例的上限统一为30%。郝演苏说,这种分类监管会让好企业的发展步伐走得更大。“每个保险公司的经营思路、盈利管理都是有差异的,在这种情况下,一定是那些管理到位、盈利各方面情况非常好的保险公司才可以进入相应的资本市场。否则,如果业绩不好的保险公司混迹其中,则会对资本市场、对资金流造成很大的问题,所以好的企业可以步伐大一点。”

在保险科普作者槽叔看来,差异化监管的核心是健康稳健地增加配置比例,而非追求盲目增长。“政策的核心在于,增加权益类投资比例的过程中,必须是健康的、稳健的,不能有盲目的增长,使得出现一些纠纷或者大家的误解。而且权益类投资比例其实在监管层面是一个非常好的参数,通过调整这个参数,监管可以实现两个非常有用的目的。第一是对保险公司主体的监管,《通知》里面明确要求,不同保险公司不同的资质,比如准备金,资本金决定了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产业链投资的深度,其实间接也要求保险公司去重新审视自身的能力和条件;第二,保险公司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会更加审慎,会有更多的考虑。”槽叔说。

对权益类市场的影响更倾向于长期

目前,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配置较为稳健。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余额为4.38万亿元,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22.57%。其中,长期股权投资1.95万亿元,占比10.05%;股票1.54万亿元,占比7.95%;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0.54万亿元,占比2.76%。因此,对于这次调整市场也抱有极大的信心。有媒体测算,会有约数千亿的保险资金,有望成为驰援A股的增量资金。对此,槽叔认为,险资作为长期稳健资金,对权益类市场的影响更倾向于长期。

槽叔说:“我们还是要更多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个政策的影响。中国老百姓参与股票市场的途径其实有两个,一是自己炒股,二是通过基金持有股票。现在有没有可能增加第三种途径?第三种途径其实就是《通知》背后所指向的路径??通过保险公司参与权益市场投资。保险资金最大的特点是长期性,保险公司作为受托人,也能更着眼于长远的收益,而不纠结于一时的波动,最终受益的是宏观的市场和微观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