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
01
1999年的时候,中国搞了一个大动作,就是军队撤离商海,一大堆军企转交地方,其中军事科学院的工程局,被划给了中科院,改称中科建。
这个机构是干嘛的呢?
他们一直干的是部队营房建造和国防建设业务,其实就是个建筑公司。在划转中科院之后的最初十几年里,中科建只做建筑施工承包,因为公司资质好,也不缺项目,所以日子一直过的很安逸。
2014年,改变公司命运的一年来了!
这年公司发生了两个大事:
● 1、搬总部,以前公司总部是在北京中关村的中科院,这一年,总部搬到了上海;
● 2、换领导,2014年10月1日,新的领导班子在这天成立了,顾玮国由副总经理岗位升任为总经理。
这时候中科建是个什么情况呢?
大家可以记下这几个数:2014年末,中科建总资产61.61亿元,总负债是37.14亿元,资产负债率60.29%,还比较正常,这时候中科建的子公司有7家。
以此为起点,中科建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四年”、“不平凡的四年”、“不作不死的四年”,到2018年公司怎么样了呢?
1、先说业务吧,以前只干建筑,现在把业务渗透到了房地产、新材料、城市配套服务、文旅、贸易、能源甚至汽车和生物制药……,几乎所有的热门业务都没错过;
2、与这种业务爆发相匹配,中科建旗下有各级控股、参股公司448家,中科系的另一个运营主体中科建飞还有42家子公司;
3、当然,干这些事需要钱,中科建本身是没这么多钱的,只能靠借贷,这四年总共借了700亿增加了十几倍。
大干快上,一般都没啥好结果,中科建也是一样,狂飙突进的四年,没有把公司做大做强,反倒是在2018年债务爆雷,留下了一地鸡毛,处理了两年都没搞清楚。
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呢?
02
中科建只是一个拥有200多人的公司,靠自己要同时进行这么多的项目基本不可能。
他们用的是两个办法:
● 1、收购,2014年那会各种杠杆、影子银行玩的不亦乐乎,一堆堆的钱四处乱窜,中科建资质极好,成了很多资金的目标,纷纷找上门来,这么多钱涌进来,那何不迅速做大呢?所以公司不断通过杠杆借钱搞收购。
● 2、但光靠收购也不可能在四年时间搞到400多家公司的规模,这可是三天一家公司的速度啊,尽调都搞不完,其实大量的公司都是用的挂靠方式成为了“中科系”。
年轻点的人估计都不知道啥叫“挂靠”,其实这个模式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大量民企为了利用国企的名分、资质和政策待遇,主动、被动地挂靠在国企或集体企业下面,这已经成了一个业内都知道的“潜规则”,看起来被挂靠的企业只用出个名义就能收到“挂靠费”,实际出资和经营都是挂靠企业自己的事,这不挺好的吗?
如果仅仅老老实实干事可能问题不大,但真要借钱还不了,那被挂靠的公司也脱不了干系。
中科建下面的大量公司都是这类,他们在各地以“明股实债”的方式把好多民企“并入”了中科建,但都有另外的实控人,之所以愿意挂靠,主要是为了中科建的资质,方便参加工程项目招标、进行融资,毕竟国企对外资源协调能力更强,也更容易得到项目。
靠这一个办法,中科建才有机会进入那么多领域。
但这里面也藏着一个大雷,中科建最后就是被它搞死了。
03
这个大雷是什么呢?
这些公司进入中科系,肯定要把挂靠资源最大化的利用,最直接的,就是借钱,它们以中科建名义进行融资,融到的资金却实际由分公司和子公司使用,挣到钱大头归自己,一旦不能如期偿还,面临财务危机却是中科建。
这么一个畸形的机制只能促使大家迅速搞钱,四年时间,大家一起把负债搞到了700亿的规模。
这其中,除了中科建自身为了“借新还旧”或者“收购项目”需要大肆融资外,原本渴求资金的一些民企挂靠在中科建旗下后,便开始利用这块金字招牌疯狂融资。
疯狂到什么程度呢?
银行贷款、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PPN)、售后回租、债权转让回购、信托、私募、P2P,甚至民间借贷……只要能融到钱的方式,不论价格如何,中科建的公司都敢用;
借钱的对象,从国内的大银行、国外的摩根斯坦利到自然人,合适的钱都借;
借钱的时候好像也不太考核成本,旗下有个子公司曾以超过72%的年化利率向另一个公司借款,还有个公司以日0.23%的利率向个人借钱,算下来年化利率接近84%了。
看到这,你可能就纳闷了,中科建最后是脱不了责任的,为啥放纵这些下面的公司这么玩?
有知情人就揭秘了:这是因为中科建对部分分公司、子公司并不具备实际控制力,不掌握其经营、财务状况,不知情怎么管呢?
这种说法在公司重整期间也被印证了,按常理,重整管理人在进驻中科建的第一个工作就是把大大小小的旗下公司的印章证照都接管了,但实际情况很不理想,收回印章总计89枚,证照57份,也就是说,近八成的旗下企业不肯交章、不肯交财务报表。
人家也有理由??我们只是挂靠,实际经营和有关资产都与中科建没有关系,他不行了,你不能把我的资产收了还债啊!
这就是这个事情的复杂之处了:挂靠的企业太多,一些公司整出了700亿的债务,但还有很多活得挺好的挂靠企业,你要用这些企业的资产去填坑,这些企业能干才有鬼了。
04
当然,中科建沦落到现在的处境,真不光是因为不靠谱的挂靠公司,它自己也不是个省油的灯。
对收购公司、挂靠公司的管理一团乱麻,这个已经不用赘述了,别人用他的名义大笔借钱,他还毫不知情,这不是心大,这有渎职的嫌疑了。
今年4月中科建预重整案开了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当时管理人一共收到740份债权申报,涉及债权人2035名,涉及总金额接近700亿元,不过这700亿元的申报额中,有将近500亿元还未能找到中科建相应的台账对应,可以想想这其中有多乱。
中科建自己的业务也是一地鸡毛。
最典型的是2015年的“美吉特项目”,这也是公认的中科建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当时中科建旗下的中科建飞以自有资金搭配杠杆融资收购了上海周边多个项目,其中的重头就是昆山美吉特工业博览城,据说为此花了100亿。
但那时候媒体就曝出了这个项目其实是个烂尾楼,不具备太多的投资价值,中科建内部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但公司最终还是决定出手,他们原本计划买完了再将其抵押给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用于物业装修、招商、租金支付及日常运营,饼画的挺好,但人算赶不上天算,这个项目没有起死回生的运气,直到现在也是门可罗雀,基本没什么商铺、人流。
《中国经营报》采访了一个内部人士,说是“时任中科建飞法定代表人申永亮与美吉特集团董事长许斌同是温州人,两家公司的股权交易非常快,连尽调工作还没做完就收购到了集团旗下。最终该项目不断失血,也成为拖垮中科建设的一个关键点。”
中科建飞为了完成这个收购,还发了一个ABS计划,没多久就收到了江苏证监局的警示函,认为他们“提供虚假材料、侵占损害专项计划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问题太多了……
05
为了能借到更多的钱,搞到更多项目,中科建自己也很拼。
因发债需要,中科建曾委托一家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然后一名注册会计师去现场工作了3天,完成了122亿元的资产审计。
这个速度把很多业内人士惊着了,有经验的会计师说,发债审计主要针对企业的财务数据,包括财务报表、各类票据、合同等资料,122亿元的资产,即使由20人左右的审计组,也至少需要花几个月时间……
内部人士也说了,公司对“三重一大”(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事项的讨论,基本流于形式,基本就是问问“大家看看有没有意见,没意见就签了”,没有介绍、没有讨论,非常随意。
而这种随意的管理背后到底有啥玄机,这就需要审计、调查部门进一步的深挖了。
按理说,一个管理松懈,估计kpi也不严格的公司,为啥大家都跟打了鸡血一样拉项目、拉钱?
除了前面说的挂靠公司要套利的原因,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金融潜规则,那就是“回扣”!
咱们用一个已裁决的案例一讲大家就都清楚了。
朱x是中科建下面一个子公司的投融资部经理,这个朱x通过中介刘x的介绍,顺利找到一个机构融资3亿,按照规矩,子公司给了刘x中介费1800万,刘x拿到钱后以“中介咨询费”的名义返还给朱x个人600万元。
很多人一辈子也挣不了600万,对于他们来说很轻松。
这种“介绍费”养肥了链条上的很多人,中科建不少几亿元的融资,都被要求向第三方中介支付高达数千万元的财务顾问费,这笔钱哪些人是受益者就不得而知了。
在业绩和利益的驱使下,这帮人在很短的时间内搞了一个超级大雷出来,让很多人血本无归,真该治治了,6月中旬,国家审计署已派审计组进驻中科建,静待结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