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地消费券发放“返场” 消费者表示“真香”

从战“疫”时的应急之举,到目前成为进一步撬动消费的杠杆,消费券正在持续发挥带动力。《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当前,为了促进消费、活跃市场,全国多地重启或延续“派券”热潮。

7月26日上午10点,150万张北京消费券在京东App发放,包括100万张线下餐饮购物券和50万张智能产品券。京东大数据显示,由于消费券的使用,智能产品的销量增长出现峰值。

此外,据商务部官网公布的信息显示,7月1日至17日,南京市商务局携手支付宝共同打造“717生活狂欢节”,通过发放消费券进一步助力促消费工作,34万家小店报名参与;截至6月底,烟台市先后完成6轮惠民消费券发放工作,累计投放财政资金3000万元,发放消费券95.36万张,参与人数约105.8万人……

早在5月8日,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就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据初步统计,在疫情发生以来,有28个省市、170多个地市统筹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累计发放消费券达到190多亿元。

“百亿元级量级的消费券,对于提升市场活力、激发消费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由于消费券具有量大、小额等特点,其发放对于短期的市场拉动力不可小觑。”德邦基金股票研究部高级经理揭诗琪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除了全国多地发放消费券的政策陆续“返场”外,部分省市还对消费券的拉动力进行了效果评估。

据商务部官网6月底以来陆续公布的信息显示,福建省通过支付宝发放数字消费券,全省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83亿元,带动消费27.9亿元,杠杆比率达15.2倍;江苏各地政府累计发放消费券约27.1亿元,撬动消费近300亿元;济南市累计发放消费券2400万元,核销1769.4万元,拉动消费1.1亿元……

虽然各地消费券发放金额、形式、行业各有不同,但对消费者来说,“消费券真香”却是共识。

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尹瑜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我于7月26日从京东App上领取了线下餐饮购物消费券,7月27日就忍不住去城乡购物中心(公主坟店)买了一条价值299元的裤子,用了一张满200元减60元(30元线下餐饮购物消费券叠加30元商家优惠)的券后,最终支付了239元。我觉得非常划算,且消费券使用起来很方便。”

“我原本只想买一杯奶茶,可正好赶上店铺可以使用消费券,为了凑单,最终买了两杯奶茶。”家住南京市玄武区的唐女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两杯奶茶总价为35元,从支付宝上领了一张满30元减5元的消费券并使用后,实际支付30元。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券是一种很好的短期刺激手段,相当于是政府或企业向民众转移购买力,在特定期限内用于特定领域的消费,从而通过“杠杆效应”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刺激相关领域消费的复苏,进而带动企业生产经营向好。与直接发钱相比,发放消费券更能用于消费而不是储蓄,刺激效果更明显。从数据上看,近几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持续收窄,反映出消费市场不断回暖,消费券在当中自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过,当记者问及消费券是否适合成为常规刺激工具,为下半年消费保驾护航时,付一夫表示,消费券的刺激效果虽然立竿见影,但并不能根本性地改变消费者对未来的收入预期,而且不排除部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使用了消费券,却把原本计划用于消费的现金储蓄起来。换句话说,消费券只是一次性地提升消费者支付能力,却无法为消费市场注入长久动力,故而只能算是“治标不治本”。所以,从长期来看,若想真正推动消费市场发展壮大,还是应从稳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优化商品服务供给质量、完善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