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普惠金融瓶颈,寻觅靠谱增信合作,这两个因素成关键!

“服务普惠”、“防范风险”注定是今年商业银行的关键词。

8月3日,人民银行召开2020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提出“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继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三年攻坚战。此前,银保监会召开2020年年中会议,指出要全力以赴促进经济社会恢复正常循环,再次提出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

加上4月份银保监会提出的“增量扩面、提质降本”要求,不少银行从业人士表示今年普惠金融“既是机遇,也是不小的挑战”。受新冠肺炎冲击,今年上半年企业经营环境和个人偿债能力承压,银行资产质量受影响,信用风险上升概率高。

在此情况下,多家银行在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也积极引入信用保证保险、融资担保、保理等增信/担保措施,加大对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为确保市场风险整体可控,银行除了要夯实核心风险管控基础之外,对增信机构的实质风控能力评估也需格外关注。新形势下,规模将不再是银行选择合作机构的唯一考量。

1

引入增信机构缓解风险上升压力

“今年几乎所有银行都在讲普惠机遇,复工复产以后,我们每天都能接到无抵押贷款的咨询。但要做好普惠我们压力也是有的,今年疫情影响下的资产质量和整体的市场风险走高,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小挑战。”一位银行从业人员表示。

为支持疫情后期复工复产,相关政策频频出台,引导金融资源在规模和价格上都向普惠领域倾斜。近期央行的一项信贷需求调查显示,当前企业信贷供需两旺,全国300多个地市被调研银行当前已经审批的企业贷款规模超去年前三季度,企业贷款的提款率比去年同期高5.1个百分点。

然而,由于疫情影响,我国整体市场经济环境承压,企业经营情况不及往年,银行资产质量风险较为上升。根据银保监会披露数据,截至6月末,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为3.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00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10%,比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

“不管个人还是小微企业,他们的融资需求普遍具有金额小、周期短、频率高的特点,尤其互联网信贷业务更加海量、分散。对此,我们一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数字化建设和转型,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引入像保险、融担等增信担保措施。”上述银行人士介绍。

今年7月,银保监会出台《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第五十一条提出,商业银行应当在书面合作协议中明确要求合作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保险公司和有担保资质的机构除外。

这为信用保证保险和融资担保作为增信工具提供了政策支持,商业银行在为小微企业放贷时,可以在做好核心风险管理的前提下,引入信保、融担等增信措施,多方合作,各自发挥优势为普惠金融服务。

“一般来说增信机构主要有保险公司、融担和保理三类,”上述银行人士介绍,“保理主要针对较大资产,多数情况下不适用于小微企业或者个人融资,而融担的体量小、杠杆小,能够提供的担保额度有限。因此三者对比之下,保险公司会更加有优势。”

具体看来,相较于保险,融资担保行业是高杠杆、高风险的行业,在以往发展过程中曾频繁出现违规行为。尽管监管加大力度,近年来融资担保行业超额担保、自担保等问题仍时有发生,有些超额担保甚至超出了监管规定杠杆率的5、6倍。相比之下,保险公司的自留责任余额杠杆的监督机制更加严格,保险公司需要定期向银保监会报送承保数据,且年度报告中也需要做披露,监督体系更加完善。

另外,保险公司天然的分散风险属性,决定其在风险经营方面具有专业优势;从业务量来看,保险公司的资金实力雄厚,经营杠杆对其业务的限制较小;并且,保险成本较保证金、融资担保公司等其他增信手段更低,债务人更易接受。 “

商业银行是普惠金融的重要主体,保险可以借助信用保证保险增信融资的金融功能,与银行更好地发挥协同作用、优势互补,形成数字化服务体系的合力,共同为普惠人群、小微企业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有资深金融从业人员分析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暂行办法》多次强调商业银行强化主体责任,如第八条指出,互联网贷款业务涉及合作机构的,授信审批、合同签订等核心风控环节应当由商业银行独立有效开展;以及第五十五条商业银行不得因引入担保增信放松对贷款质量管控。因此,商业银行做好自主风控,防止风险管理“空心化”,始终是发展网贷业务的红线。

2

核心能力被强调,规模发展转场重质量

《暂行办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商业银行与有担保资质和符合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经营资质监管要求的合作机构合作时应当充分考虑上述机构的增信能力和集中度风险。

今年新冠肺炎冲击影响下,宏观经济下行,行业风险上升,对此多家开展信保业务的保险公司表示将加码风控,审慎发展信保业务。因此,对于银行来说,在引入信保作为增信工具时,业务规模将不再是选择合作保险公司的唯一考量,保险公司的经营资质和风险管理能力将成为关键考核指标。

而在今年7月,银保监会发布《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下称《信保新规》),其中区分了融资性和非融资性信保业务,重点聚焦高风险的融资性信保业务的监管,提高对融资性信保业务在经营资质、承保限额、基础建设等方面的监管要求。

此外,作为《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的配置措施,银保监会组织起草的《融资性信保业务保前管理操作指引》和《融资性信保业务保后管理操作指引》正在业内征求意见。

业内普遍认为,银行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可从偿付能力充足率、风控能力、系统能力和专业管理团队能力四方面展开考量,这四点在财险老三家之一的平安产险和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的实践中均有所体现。

平安产险

《信保新规》第四条强调,保险公司经营融资性信保业务,必须达到:1.近两季度末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75%,且综合偿付能力≥150%。来自中国银保监会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末,纳入会议审议的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4.6%,平安产险为261.57%。

在风险管控方面,《信保新规》要求保险公司经营融资性信保业务需接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早在2012年底,中国平安已签署协议加入央行征信系统,并且首次接入的正是平安产险信用保证保险部分,开启了国内保险公司接入央行征信系统试点。另外从业务模式来看,平安产险的保证保险业务主要来源于自身生态,相较第三方平台业务,风险要更加可控。

众安保险

众安保险在2020年一季度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均达到614.24%,并持续多年保持500%以上。众安保险于2016年接入央行征信,并在2020年初顺利完成央行征信从一代到二代的切换。

根据年报,众安保险自2019年开始主动强化风控标准,严格监控底层资产风险表现,聚焦头部优质平台合作,截止2020年上半年,众安保险已与20家银行建立深度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深耕细作普惠金融。据了解,众安保险具备完善的决策审批流程,以及完整的保前、保中、保后管理机制,能够真正做到对每笔资产进行“穿透到底层”的风控。例如保前有尽职调查、风险评估、信审会审议、上线审查等环节;保中有系统监控、自动核保与人工核保政策及流程;保后有专门的追偿管理团队。

在团队建设上,众安保险开展信保业务团队拥有丰富的信用保证保险、融资担保、银行信贷从业经验,2019年众安保险的人才队伍中,工程师及技术人员占46.8%,并不断加强业务培训和人才培养,提高产品服务能力。

事实证明,保险公司经营融资性信保业务的必要基础来源于“科技驱动”实力以及成熟的 “风险经营” 框架及实践经验。聚焦头部、优质平台、严格把控资产质量,在风控方面更加精细化运作,将成为未来保险公司发展信保业务的重要方向。银行应在引入信保作为增信工具时严格把控保险公司自身能力,真正发挥好信保融资增信的功能,服务普惠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