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金融壹账通IPO的招股书信息,中国平安与金融壹账通签订了一份十年战略合作协议,也可以理解成对自己孵化的公司“扶上马”后,再“送一程”。其与金融壹账通后续的合作即是最好的证明。
决心和毅力
事实上,自打金融壹账通成立,中国平安就准备让金融壹账通走出舒适区,让其去“放手一搏”。 相比传统金融企业独立开发系统,中国平安率先把金融壹账通变成了一家独立经营的实体,并引入外部资本,而不是机构内部的成本中心。这主要也是因为,引入外部资本可以提升研发团队的能见度、积极性、成就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对外输出赋能,获得外部收入,分摊了研发成本;此外,在与外部客户互动中把平安的标准对外输出,扩大影响力,并为平安集团同业业务的拓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形成生态效应。
内部孵化几乎成为了一种行业惯例,毕竟金融科技公司必须依靠场景“喂养”,如果没有过硬的靠山,很难实现徒手造车。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美国服务企业成为独角兽的用时平均为8.8年。而从成立到上市,金融壹账通只用了四年时间。
无论是金融壹账通的招股说明书,还是之前中国平安联席CEO陈心颖的讲话,都强调了金融壹账通发展的“四段论”,即:“平台孵化期——平台获客期——高速增长期——利润增长期”。
除此之外,在一些政府项目上,也起到了1+1>2的效果。
时间永远是最好的老师。2020年4月15日,金融壹账通的股价只有9.02美元/股,截至8月5日涨到了24.92美元/股,涨幅达到了176%。就目前来看,资本市场对金融壹账通也是认可的。
8月5日,金融壹账通(股票代码:OCFT)发布了2020上半年未经审计的财务业绩报告。金融壹账通2020年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48.4%,从2019年同期5.22亿人民币增长至7.74亿人民币,毛利润增长了93.4%,达2.97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3.309亿元,亏损幅度环比缩窄。
另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金融壹账通也为平安系以及其它外部公司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以被金融壹账通誉为爆款产品的AI客服为例。针对疫情期间人工坐席无法按时返工、坐席无法集中办公、大量客户亟待触达的情况,金融壹账通智能语音服务,通过智能外呼机器人+AI智能坐席,既帮助金融机构客服简化了大量工作,节省了人力,又让客户足不出户办理业务,畅通服务,实现7*24小时优质服务不间断。春节后,已有20多家合作银行主动找到金融壹账通合作,开启了应急远程客服服务,应对疫情引起的客户咨询、投诉及还款提醒等场景,还款咨询日均咨诉量上升43%,处理了60%客户延期还款问题。
营收大幅增长,应该在平安集团的期许当中。
对于这家成立4年的科技公司,市场对金融壹账通寄予厚望,不仅仅因为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一批优质公司拔地而起,更主要的原因是,市场对于金融壹账通背后的中国平安的认可,因为只有拥有雄厚资本背景的头部企业才有可能支撑起科技公司研发、运营、反复试错等成本的代价。
金融壹账通的成立,与亚马逊AWS、阿里云的生长轨迹颇为相似。2006年,亚马逊正式向市场推出了旗下云计算服务品牌——亚马逊AWS,如今,亚马逊AWS已经为全球190个国家/地区内成百上千家企业提供支持;2009年作为阿里内部孵化品牌,阿里云正式诞生,如今,阿里云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科技公司。
现在的金融壹账通正处于从第二阶段迈向第三阶段的历程中,也就是说,当前的使命,还不是盈利,而是做大营收,加强研发。
此外,金融壹账通还重仓科技人才,目前金融壹账通的人才结构中,研发人员占比已达46%。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显示出一些头部企业的态度,尤其是中国企业在科技自主研发中展示出的决心和毅力。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专利数据库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专利排行榜TOP100》中,金融壹账通以363项金融科技专利申请量位居第三,排在榜单前两名的是阿里巴巴和平安科技。
早在2010年,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就感慨:“互联网浪潮下,金融产业是Change Or Die(非变即死)。”
平安集团喊出了“金融+科技”的口号,也一直在构建这样的版图。从2016年开始,开放平台、赋能行业成了平安集团的新定位。成立于2015年底的金融壹账通,定位为面向金融机构的商业科技云服务平台(Technology-as-a-Service)。
平安还于2018年正式将LOGO从“保险·银行·投资”改为了“金融·科技”,作为平安孵化的金融+科技子公司,金融壹账通被寄予厚望。
“扶上马”的赴美上市已经完成,“送一程”正在进行,在这一阶段,营收指标更有意义,因为营收才意味着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
金融壹账通的招股说明书显示,金融壹账通最早是平安集团的金融技术解决方案部门。2015年11月,平安集团将旗下平安一账通、前海征信、银行一账通三大业务整合,金融壹账通就此作为平安集团独立公司开始运营,并得到平安集团数据、场景、人才和资金的全方位“支持”。
协同增效
金融壹账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起步就拿下了多家金融机构客户,达成的合作范围几乎覆盖了99%的城商行、52%的保险公司以及国内大型商业银行。
平安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业务体系融汇了金融全场景,积累了多维度的金融数据,这为其金融技术解决方案部门即金融壹账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契机。
不得不说的是,规模效应是云服务厂商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逻辑。被平安加持的金融壹账通通过过去几年巨额的研发投入,建立了庞大的基础设施和产品服务布局,在行业中遥遥领先。随着竞争壁垒的不断深入和增强,金融壹账通已经具备一家金融科技巨头的优秀能力。
放手一搏
换句话说,有了金融壹账通,中国平安在研发投入上的成本就会降低、效率就能提高。
相比之下,金融壹账通的表现还算争气,虽然还没能通过规模效应实现整体盈利,但是其在科研、专利、对外合作上的成绩还算有目共睹。
自上市以来,金融壹账通不断加码科技研发投入、招揽全球顶尖人才,推出科研成果。
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金融壹账通累计申请专利3918件,主要聚焦于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大数据、信息安全等核心技术领域。
在金融壹账通高速成长的关键时期,平安集团的全力支持非常重要。这还不光是平安集团对金融壹账通的支持,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互补协同关系,平安的很多产品需要金融壹账通的技术,反哺平安“金融+科技”的战略。而平安与金融壹账通,砸真金白银承担巨大压力的研发成果,也会拉动全行业的水准,体现中国企业的科技含金量。
比如在支持新基建发展上,金融壹账通覆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场景,为平安集团构建丰富的金融生态圈,开启了反哺平安系企业的重要旅程。
金融壹账通是平安集团孵化的四大“独角兽”之一,根据平安的风格,其对于孵化的项目,都会“扶上马、送一程”,给予大力支持。
一个样本就是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金融壹账通通过大数据风控及AI自动排查筛选,帮助广东省中小微融资平台精准定位出重点扶持企业。
2020年年初,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上线。截至2020年7月24日,“中小融”平台已申请接入250项数据,涉及34个部门,实现累计服务企业数39829家,累计入驻金融机构347家,发布金融产品940款,累计申请融资206.5亿,实现融资152.18亿元。
另外,金融壹账通还在天津口岸上线了区块链验证试点项目,将区块链应用于跨境贸易全流程。疫情期间,在天津海关的组织下,金融壹账通联合平安集团产险、银行、智慧城市等机构召开线上推介会,为天津进出口企业提供多项金融产品和服务。
去年3月,平安集团与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签署《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对接试点协议》,由金融壹账通牵头,包括平安银行、平安产险在内的集团各金融子公司发挥合力,与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在数据信息共享、金融服务拓展、信用体系建设、创新科技应用等方面深入合作。
无论是融资平台,还是区块链试点,这都还是金融新基建浪潮的一朵浪花,波澜壮阔的金融场景的数字化需求,是金融壹账通乘风破浪的机会。
而平安对金融壹账通的期待是清晰的,做大营收,增加客户,同时提高科技硬实力。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平安集团与金融壹账通,需要用长期主义的姿态,在通往未来的赛道上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