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依然存在发力空间

新华社北京8月26日电(中国证券报记者赵白执南)日前公布的财政数据显示,7月财政支出同比增速由负转正,体现了财政政策的积极取向。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财政政策进一步发力的空间依然存在,且需进一步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巩固经济复苏势头。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稳增长政策力度明显加大,助力经济超预期恢复。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自4月起恢复同比正增长,8月全国日发电量快速攀升。但需求端恢复相对较慢,比如,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依然为负增长,前7个月制造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也依然为负。

在此背景下,为防止因资金面宽松而出现市场乱象,强调灵活适度、精准导向的货币政策更有利于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这需要加强货币、财政政策的配合,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积极有为的力度,更好地发挥提振需求、缓解就业压力的结构性优势。

首先,财政政策发力空间充足。从一般公共预算看,上半年财政支出进度较慢,随着经济恢复、税收收入转好,支出进度有望加快。今年建立了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将2万亿元财政资金直接送达基层,使地方层面支出增速明显反弹。另外,国债、地方债大量发行,今年共计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3.75万亿元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有助于补充财政资金。

其次,财政政策可以实现精准施策。财政政策可更有针对性地重点支持补短板,发挥结构化政策优势。比如,加大对能够实现扩大就业的行业的财税支持力度,鼓励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入。这些既有利于实现“六稳”“六保”的要求,也有助于补足产业短板,推动结构升级。

再次,财政政策可以快速提振需求。政府债券的撬动效应,既有利于直接提振投资,带动上下游需求,也有利于发挥杠杆效应,充分利用社会资金。今年发行了大量政府债券,包括抗疫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这些债券募集的资金可以有力推动“两新一重”等重点领域建设。

总而言之,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展身手适逢其时。短期看,稳市场主体、稳就业均需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中长期看,经济结构转型需要财政政策精准发力,在新基建、基本公共服务、保民生等领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值得注意的是,在财政政策发力的同时,监管部门应注意防范风险,防止发生资金闲置、使用不规范、违规举债等问题,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