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家禾,有机田里有鱼鸭
水中,稻花飘香
水下,游鱼跃动
水面,鸭群嬉戏
兴安家禾有机稻田里一派原生态的自然美景
稻田鱼,稻田鸭
与水稻相生相伴
形成绿色生态圈的和谐之美
稻鱼鸭共生的农作方式,最早可溯源至二千年前的汉朝,它也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选定的农业文化遗产首批项目。
稻田为鱼和鸭提供了丰富的饵料,而鱼和鸭为稻田清除了虫害和杂草,从而大大减少了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鱼和鸭的来回游动搅动了土壤,无形中帮助稻田松了土,鱼和鸭的粪便又是水稻上好的有机肥,保养和育肥了地力。一块稻田,获得稻、鱼、鸭三种收获,从经济角度看,无疑具有更高的投入产出比。
稻鱼鸭共生,自古有之
水稻与鱼、鸭共生是一种自我平衡的生态系统,这种系统由于没有化学农药的投放,对周遭的生态环境有重大的保护作用。
一千四百多年前,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完整地掌握了在稻田中同时饲养鱼和鸭的方法。每年春天,谷雨前后,农民把秧苗插进稻田,鱼苗也就跟着放进去,等到鱼苗长到两三指长,再把体重三四两的雏鸭,按亩放养30只左右,放入稻田中饲养,鱼、鸭的活动对水稻有除草、松土、保肥施肥、促进肥料分解、利于水稻分蘖和根系发育、控制病虫害的作用,稻草又为鱼和鸭遮阴蔽日,让它们迅速“增肥”,最后,在这片和谐共生的环境中,稻、鱼、鸭三丰收。
稻鸭共育,稻鱼共生
稻鱼鸭共生系统,这一生产方式具有突出的生态优势。
增加土壤肥力。在稻鱼鸭系统中,鱼和鸭的存在可以改善土壤的养分、结构和通气条件。鱼、鸭吃掉的杂草可以作为粪便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鱼、鸭的翻土增大了土壤孔隙度,有利于肥料和氧气渗入土壤深层,有深施肥料、提高肥效的作用;鱼、鸭扰动水层,还改善了水中空气含量。有调查显示,养鱼养鸭一年后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可分别提高57.7%、78.9%及34.8%,土地的营养大大提升,更有助稻谷增加产量约5至15%。
有效控制病虫草害。稻瘟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但是在稻鱼鸭系统中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明显低于水稻单作田;系统中鱼、鸭通过捕食稻纵卷叶螟和落水的稻飞虱,减轻了害虫的危害;鱼和鸭的干扰与摄食使得杂草密度明显低于水稻单作田。
减少甲烷排放。在稻鱼鸭系统中,鱼、鸭能够消灭杂草和水稻下脚叶,从而影响了甲烷菌的生存环境,减少了甲烷的产生;最重要的是,鱼、鸭的活动增加了稻田水体和土层的溶解氧,改善了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加快了甲烷的再氧化,从而降低了甲烷的排放通量和排放总量,尤其是在稻田甲烷排放高峰期最为明显。
兴安家禾,稻鱼鸭和谐共生
兴安盟位于北纬46度大兴安岭南麓生态圈、世界公认的寒地水稻黄金带,有组织的稻田养鱼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是单纯以获取鱼产量为主。本世纪初,随着土地流转和效益农业的兴起,稻田养鱼再次得到重视推广。
兴安家禾以有机绿色稻田养鱼、养鸭共育立体生态可持续农业为样板,实现“一水两用、一亩三收”。有机稻、稻田鱼、稻田鸭,三者相得益彰,和谐共生。先进的有机种植模式,扩大了安全有机生产规模,提高了兴安家禾有机大米的产量和品质。
稻田鱼、稻田鸭成为有机水稻的见证者、代言人,与稻田鱼、稻田鸭伴生的兴安家禾大米的品质也更上乘,这种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大幅提高了稻米生产的附加值,达到了以养促种的目的。
兴安家禾坚持“种一季稻、养一批鱼、饲一群鸭”的生态农业方式,既是发扬这种水稻循环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又是在传承独特的农耕文化。
稻鱼鸭共育,回归大米本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