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增加商家数量,外卖平台还对餐饮店发起了一场供给侧数字化改革,让厨房做饭更快一些。比如,外卖平台就对披萨店棒约翰来了一场改造。
文章击中了每个人最柔软的同理心,也迅速刷屏成为爆款。外卖平台随后也作出回应。饿了么称将推出“多等5分钟/10分钟”按钮让消费者选择。美团的方案更复杂些,包括:调度系统会给骑手留出8分钟弹性时间、升级骑手申诉功能、开发带蓝牙的头盔减少骑手看手机的次数保障交通安全、增加取餐柜等等。
1、消费者习惯了快速送达的盒饭;
外卖改善着我们的生活,为许多人带来了便利。而这些便利的背后,为什么要有算法?算法支配下的外卖行业,未来会更好吗?
在供给端,平台和拥护对效率的追求,倒逼了餐饮门店向着连锁化、食材半成品化的方向加速发展。
其次,优化sku。2018年,棒约翰的外卖sku高达100多个,只比堂食少20个,对消费者挑选、厨房制作都是一个负担。借助订单数据,棒约翰把外卖sku砍剩50个,并统一用5毫米保温袋送货。
快递是全天候运作,但外卖却有波峰波谷。
未来外卖配送会有什么变化?
增加平台上的商家数量,意义绝不仅在于让用户有更多选择,还能压缩成本:商家和用户数量越多、密度越大,外卖取餐和配送半径就越短,单位时间内骑手送单量随之增加。
这不是外卖平台第一次成为舆论焦点了。今年年初,多地餐饮协会抵制外卖平台抽取过高佣金、7月份又爆出北京SKP商场禁止外卖员入内,这一系列的事件,不禁令人们对外卖平台的商业模式、骑手的工作环境引发担忧和批判。
订单集中在短时间内同时爆发,而且是点对点的即时物流。消费者下单后就希望快速吃到食物,难以像快递一样,攒够一车再出发。
同样是物流配送,顺丰之类的快递,似乎并没有听到类似算法之类的讨伐。这是因为,快递和外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意。
波峰波谷的不同,就导致人力配置是个大学问。配多了,其余时间用不了;配少了,关键时刻不够用。这就注定了,即时物流的规模效应非常有限,送外卖不是人多就行的。
最终,美团借助团购积累了大量商家资源,迅速杀向外卖业务,一下子就进驻了30个城市,其中18个是饿了么没有涉足的空白市场。还让那些原本不做外卖的餐厅也做起了外卖。
这意味着,如果光靠增加骑手,不仅没有规模效益,可能还会造成冗余,让骑手们的收入因为抢单的人变多而出现下降,也让外卖平台的效率下滑。
因此,平台如果要提高效率,最快捷的方式就是提高单个外卖员的产能:让系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订单分配给最合适的骑手,并且规划路线,让骑手能以最快速度一路上揽收最多的订单,并以最短时间送完。
这就是算法的功效。
2017年中,美团上线“超级大脑”智能调度系统。系统在配送环节,通过轨迹大数据和算法,为每一份订单预估送达时间、指派合适骑手并为骑手设计最优路径,在高峰期每小时执行约29亿次算法。效果就是,平均配送时长从41分钟缩短至28分钟,准时率98%,人均日单量较上线前增加46%。
首先,重新规划店面空间与行走路线(动线)。棒约翰原本以堂食为主的空间设计,妨碍了食品制作、餐品打包、骑手取餐。所以,从厨房留出外卖制作空间、到餐桌摆放留出通道、再到门口添加的保温架,来了一番大改造。
虽然算法非常猛,但效率提升也有天花板。超级大脑对单个骑手产能的挖掘也已经接近极限,外卖成本也越来越下降不动了。
外卖平台又一次处在了风口浪尖。
快递可以白天揽件、收件,晚上远程运送,时间都不浪费,货物越多越划算。但外卖却一般集中在早中晚三顿、最多来个夜宵,共营业时间不超过几小时。
根据招商证券的测算,从日均30单到40单,单均成本下降6.8%;从40单到50单,下降2.6%,越往后的幅度越小。但骑手的负担越来越重。
原因很简单,毕竟订单爆发波峰非常显著,难以大幅平摊;另外,送餐路上障碍物、室内电梯等无法控制的因素太多。
既然算法也无法推动骑手再快点,外卖平台便把目光瞄向了餐厅。
目前,国内20-45岁的男性人口大约有2.7亿。如果按照去年底的500万骑手数量来计算,接近2%的青壮年男人在给美团打工。如果再算上其他平台,以及今年疫情期间临时加入做骑手的个体户、大学生、单亲妈妈,甚至包括靠外卖撑起生意的餐饮门店,这个比例还会更高。
到了2018年,形势进一步明朗,美团外卖日均订单突破2000万,市占率60%;而在今年,日均订单一度突破4000万,市占率接近70%。
今年的疫情成了外卖平台扩张的加速器。原本不做外卖的高端餐饮,对外卖需求程度较低的低线城市,都跑步加入了外卖行业。根据美团的半年报,平台上的新增商家数量同比增长超过110%。与此同时,新加盟的骑手超过100万人。
除了算法,平台还有什么方法提高效率?
要想让餐厅做得快一点,也有两个思路:餐厅多一点、做饭快一点。而这第一点,也正是美团外卖逆袭饿了么的关键要素。
2013年,王慧文发现,饿了么订单量第五名的城市,却是福州。这意味着饿了么起码有20个城市没做好。而线下调研后发现,饿了么只把学校周边有外卖业务的餐厅放上网,留下了许多未被开发的餐厅。
所以,强大的地推团队,不断增加的商家数量,同样对外卖平台降低成本、骑手增加收入有重大作用。而在这方面,美团的城市覆盖数量、活跃商家数量都遥遥领先竞争对手。
为什么平台要用算法来压缩配送时间?
改造前,棒约翰外卖收入还不到总收入10%。但改造后,2019年其外卖收入比例一跃达到了60%。收入更多,也把美味送给了更多的人群。
这个差别,从快递员和外卖骑手的派单量上就可以看出来。例如,美团在2018年达到日均2000万单,当时动用了超过270万全职或兼职骑手。同期,中通快递也做到日均2000万单,根据其官网的数字,全公司加上加盟网点的从业人员数量在30万人左右,两者数量相差8倍。
数字化改造,可以提升商家的运营效率。但对于商家、骑手、平台而言,依然未必其乐融融。
蓬勃的外卖需求,收入缩水的餐厅,激增的外卖骑手,需要盈利的外卖平台,四方开始了新一轮博弈。
而在个体上,目前一线城市,快递员每天大约要派120-150单,外卖骑手一天30-50单左右。
9月8日,《人物》杂志在公众号上发布《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记者通过几个月的采写,指出外卖平台通过算法压缩送餐时间,还建立了一整套“超时就罚款”的规则,使骑手们的工作难度越来越大、甚至越来越危险。
2、餐饮店势单力薄,本就盈亏一线间,现在外卖越来越多了,但还保留着原本的堂食空间白白交房租,转型困难;
3、外卖骑手越来越多,平台给骑手的补贴减少,骑手的收入也从月入过万逐渐回落;
4、平台赚钱也很难,80%以上的收入拿去给骑手发工资,这笔花费也是只能多不能少。
在做大快递行业蛋糕的时候,每个参与者都很爽,但当寡头格局形成后,商家、骑手、平台之间就形成了“不可能三角”,“利益、效率、人文关怀”三者,也会变得难以兼备。但,风起于青萍之末,一些变化已经在悄然发生。
在配送端,为了缓解配送压力,美团已经做出了第一代无人配送车“小袋”、“福袋”、“魔袋”。但目前主要应用还是在工业园区、从小区门口到楼下等路况简单的场景,其实相当于移动的快递柜。
尾声
中国餐饮行业的核心问题从来就不是“好吃”,而是“就业”。
用户、餐厅、骑手、平台,尽管利益有分歧,但却也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年初多地餐饮协会抵制外卖平台抽取过高佣金后,最后也和平台取得谅解,平台加大了返佣和补贴。这一次算法压缩配送时间导致骑手压力过大,平台也同样出台了多项改良措施。
这极大地扭转了外卖战争的走势。在2017年上半年,美团、饿了么市场份额相差无几。但到了下半年,即使饿了么收购了百度外卖,一口气把份额从42%提高到54%,也无法拉开差距。年底,饿了么份额从54%下降到50%,美团提高到44%。
没有骑手和商家,平台和消费者的发展和生活需求难以满足;没有平台,外卖骑手的工作机会也难以解决。
在追求效率和利益中,一些平台确实忽略了人文关怀,而5分钟解决不了的问题,8分钟也未必够。但只要能改、愿意改,餐饮行业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