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联股份看似盈利修饰了疫情重击

百联股份虽然出具了一份看似盈利的财务报表,但其现金流有紧张迹象,存货异常增长,周转率急剧放缓,甚至通过潜在关联方的交易来增厚投资收益,显示其受到疫情影响相当大。

本刊特约作者 诗与星空/文

2020年上半年,在疫情影响下,大多数实体零售行业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业绩下滑。

百联股份(600827.SH)是一家以上海为中心,从事综合百货、购物中心、奥特莱斯、超市、便利店等商超连锁业务的大型集团性公司,旗下多达75家参控股子公司。

8月29日,百联股份发布了2020年半年报。公司受到的冲击比较大,但是在困境之中,公司依旧减免租金3.38亿元,并实现了盈利,实属不易。

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8.2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3亿元。

按照半年报披露的信息,如果没有疫情闭店和减免租金的影响,公司的业绩看起来能够大幅增长。而受到免税概念和业绩预期的影响,投资者信心受到鼓舞,公司的股价在7月份收获了多个涨停。

公司的业绩真的如此靓丽吗?

历年财报显示,公司的营收规模自2012年以来就陷入停滞,2019年仅比2012年增加了2.4%,和2012年相比,公司的净利润甚至在下滑。

所以,剔除掉非正常因素的影响,公司的业绩表现并没有像半年报里描述得那样强劲。

行业寒冬最考验企业的是现金流

笔者经常说,价值投资者应该格外关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决定了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表决定了企业的现在。

疫情期间,很多企业的资金链受到了巨大的考验,可能无法正常支付款项,给销售方带来了坏账风险。

比如百联股份的应收款项6.95亿元,和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3%以上,也就是说,公司上半年的营收和净利润中,有很大一部分没有收到现金。与之对应的,现金流量表显示,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只有上年同期的一半,从2019年半年报的12.62亿元下降到2020年半年报的6.5亿元。

这说明公司的营收数量下滑的同时,质量也不高。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增加了接近40天,相当一部分营收来自于赊销,没有收到现金,按理说存在较大的坏账风险,然而公司半年报中,坏账准备却比上年同期减少了60.49%。

很多财务质量过硬的上市公司,在疫情期间都坚守住了不降工资的底线。但百联股份的现金流量表显示,公司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0.77%,从侧面反映出公司资金周转比较紧张。

存货和利润的关系

和上年同期相比,公司的资产项目中变化最大的是存货。

存货余额从25.78亿元激增到67.66亿元,增幅超过162%。对此,公司在半年报中解释,是因为公司部分业务转型所致。公司近十年来,半年报的存货余额都没有超过30亿元,这次业务转型的影响也太大了。

存货异常增高有两大风险。

一是存货跌价准备的风险。如果存货不能在正常周期销售出去,会有过期或者降价的风险,这种情况下,公司就需要对存货计提跌价减值准备,从而影响利润。

百联股份仅计提了1541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占全部存货的0.23%,远低于年初0.43%的计提比例。考虑到一季度几乎没有开门的影响,公司的库存风险非常大。

由于半年报不经事务所审计,为企业会计自行编制,所以公司的存货风险极有可能在年报中体现,从而对公司净利润产生重大影响。

二是转成本不实带来虚增利润的风险。从利润表的构成来看,在其他项目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能够降低主营业务成本,就可以增加利润。

销售商品之后,确定商品的成本价的过程,叫做转成本。难道卖货的时候不知道成本吗?会计上确实有这个问题。因为原材料的购进批次不同,价格不同,所以成本需要根据不同的公式计算确定,结转成本通常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对于投资者来说,财报里的成本是不透明的,如果结转成本的时候,财务人员虚减了销售成本,那么公司的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就会虚增。

通过公司的存货周转天数(周转率)的变化情况,可以大致推算出公司是否在转成本中做了手脚。如果和往年同期相比,差异过大,那么公司的转成本就是可疑的。

半年报显示,百联股份的库存周转天数从上年同期的28天骤增到了63.7天。十年来,公司的存货周转天数都没有超过35天,这样突兀的增幅非常不正常,极有可能存在修饰利润的空间。

费解的利息费用和利息收入

为了维持充足的现金流,公司账面有超过30亿元的长短期借款。与此同时,公司账面还有153亿元的货币资金。

这样的存款、贷款构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存贷双高。

公司2020年上半年的利息费用为2亿元,差不多是净利润4.1亿元的一半,和归母净利润2.6亿元非常接近。从比例看,公司的利息支出非常沉重。

为什么不用账面的货币资金还贷款减轻利息压力呢?

其实,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是和公司的规模过大有关,子公司遍布全国各地,没有集中资金管理的情况下,存在着有的子公司资金闲置有的子公司不得不从当地贷款的情况;二是公司的资金管理水平不高,没有成立财务公司,对公司的资金统筹使用。

体现在最终合并报表上,一边是30亿元贷款、2亿元的利息费用,另一边是153亿元货币资金、2.38亿元的利息收入。

核算出来的利润

利润表显示,公司的净利润为4.1亿元,但扣非净利润却只有6397万元。其中,非经常性损益主要来自3.07亿元的投资收益。

半年报显示,这其实是公司旗下子公司通过增资导致失去控制权带来的投资收益,是会计核算出来的利润。

该子公司是百联崇明,第二大股东上海崇明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向百联崇明增资 1.75亿元,百联崇明注册资本由 2.5亿元增加至 4.25亿元,增资后百联股份对百联崇明的持股比例由 51%变更为 30%。

天眼查显示,虽然表面上看,上海崇明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股权上和百联股份没有瓜葛,但该资产经营公司的实控人是上海崇明县国资办,而百联股份的实控人是上海市国资委。百联股份和百联崇明的实控人是上下级关系。

从财务数据看,百联崇明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投资标的,该子公司近年来一直亏损,还存在着3720万元的预计负债(违约金)。

作为政府投资部门,崇明县国资办一般不会参与百联崇明实质经营,股权变更后,大概率依然会是百联股份进行经营,因此,上述增资操作几乎没有必要,有为了增厚上市公司业绩而进行关联方“接盘”的嫌疑。

传统零售业能转型成功吗?

关于百联股份转型,半年报用了四个推进:推进数字化建设、推进流量池建设、推进供应链建设、推进云店建设。

几乎所有的传统零售业,都在谋求数字化转型。像苏宁易购(002024.SZ),甚至早早投入了阿里的怀抱来获取线上流量,永辉超市(601933.SH)也牵手腾讯和京东深度经营线上线下。几乎所有效益好的零售业上市公司,都选边站队。

但2016年以来的新零售概念,并没有给实体零售企业带来太多的红利。阿里和腾讯分别站队投资的零售业上市公司,也并没有出现额外的业绩增长,甚至盒马、超级物种等新零售业态因为亏损严重被迫放慢了脚步。

百联股份虽然坐拥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线下流量,但想实现半年报里“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新业态,实在太难了。

这样的转型,对于纯线下零售企业来说,风险比较大。

总体来看,2020年上半年,疫情对百联股份的影响非常大,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公司虽然出具了一份看似盈利的财务报表,但水分比较大,有修饰利润的嫌疑。结合现金流、资产结构等方面对比看,如果剔除掉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存货转成本的影响,公司极有可能是亏损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声明:本人不持有文中所提及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