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出行的出现已经有8年了,移动出行初期,也是初始化阶段,为了让用户养成用App叫车的习惯,很多移动平台的企业往里投入过千亿的资金来鼓动用户下载App。经过8年的推动,也因为过千亿资金的投入,让亿计的用户现在都养成了用App叫车的习惯,甚至发展到如果一个用 记手机里没有装一个出行App让别人知道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有一个移动平台则不一样,不烧钱在移动出行市场上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甚至发展到国内最大的合规的顺风车平台,这个平台就是嘀嗒出行。
嘀嗒出行一直以来都是以低成本扩张,在低成本方扩张方面嘀嗒出行积累的有很多的经验,其实这些也利益于几侠联合创始人,他们都有深厚的互联网基因,在经过了千团大战的失败之后,嘀嗒出行的创始团队开始总结经验,特别是在如何有效花钱这一课题上,做的是长远的思考,同时支出时也更为谨慎与理性!
正如嘀嗒出行创始人兼CEO宋中杰所言,“精细化运营和快速发展之间的平衡点如何把握?这对于创业者是很大的考验”。
2014年,也是嘀嗒出行成立的那一样,也正是拼车平台蓬勃发展的一样,各类出行App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为了让自己的平台获得更多的用户及运力,各家平台都是使出浑身解数来招揽用户拉拢车主,很多平台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手段方式,比如说发传单,搞地推,而嘀嗒却截然不同,在别人忙于地推的时候,嘀嗒已经开始在线上投放广告来获取用户了!宋中杰在接受专访时回忆道,“那时候正好是腾讯要商业化移动端流量的时候,我们当时是广点通流量投放的前三名,效率极高且成本极低,充分享受到广点通当年的流量红利,用户规模迅速涨起来,一下子远远甩过其他人。”
于是,在2014-2015年初的顺风车平台大战中,嘀嗒出行脱颖而出。数月之后,滴滴出行推出滴滴顺风车加入战局,凭借一站式出行平台的流量支撑和雄厚资本实力的烧钱补贴,迅速抢夺了顺风车市场份额,但此时的嘀嗒并没有采用烧钱补贴的跟进策略,而是专注于“真顺风”模式的坚守和打造。
在嘀嗒出行看来,顺风车模式就应该是“真顺路,低定价“,同时这是一个“慢生意”,如果为了迅速上规模而放低车主准入门槛引入更多黑车运力,就背离了顺风车的初衷,也将带来更多隐患。
更为重要的是,嘀嗒对出租车的理解和洞察远不止于简单的网约化,入场一年后的嘀嗒出行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广阔而鲜有人注意的扬招市场。事实上,即便到今天,在巡游车每天5500万订单中,网约订单比例依然不足10%,剩下的90%还是路边扬招。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嘀嗒出行从2019年开始开始全面推进扬招市场的数字化转型工作,并推出出租车智慧码小程序,扬招打车助手等一系列产品和功能创新,全方位提升扬招打车体验。
通过一年的耕耘,目前在西安每天40-50万的全量出租车订单中,已有90%都实现了通过智慧码实现数字化。大量此前不用App打车的扬招用户,通过出租车打车助手获得了从上车前,上车中到上车后的全方位数字化体验升级。
无论是顺风车还是出租车,嘀嗒出行获取新用户的“大招”,都不是靠疯狂补贴,而是在于看到了大多数人忽略或不看好的市场中的机会,以及出行行业中真正的痛点,同时通过体验,服务和效率升级,为更多地车主,乘客,出租车司机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