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1日提交招股书,上海证券交易所针对招股书发出审核问询函仅过10天后,吉利汽车发布了《关于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申请文件的审核问询函的回复》,回归A股进程再进一步,若后续顺利,吉利也将成为第一个在科创板上市的整车概念股。
此次吉利共对问询函中的27个问题进行了解释说明,其中新能源汽车作为承载吉利“新四化”转型的关键领域,是吉利汽车进行着重说明篇幅最多的部分,随着首轮问询完成回复,吉利汽车后续发展更多的细节和规划也逐渐浮出水面。
打通境内融资渠道加速“新四化”转型
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乘用车投资持续的高热度,加上车辆智能化和电气化发展趋势下对资金的切实需求,除新造车品牌频繁IPO外,传统车企也开始积极寻找新的募资渠道,吉利汽车便是其中一员。
在6月17日港股首次发布“董事会批准可能发行人民币股份及于上海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告后仅不到3个月,吉利汽车于9月1日便正式向证监会提交了招股书,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计划募集资金200亿元,开启回归A股征程。
事实上,除吉利汽车外,近期酝酿A股IPO的车企还有东风汽车、合众汽车和威马汽车,三者都和新能源汽车行业紧密相关,其中东风汽车集团于7月发布公告表示计划登陆创业板,资金拟用于发展全新高端新能源乘用车品牌岚图,近日刚刚完成IPO上市辅导备案;而合众汽车和威马汽车作为造车新势力,两者的科创板上市路径虽已十分清晰,但仍未有实质性进展,从流程进展上看,吉利无疑是速度最快的一家。
作为国内汽车龙头企业之一,吉利市场销量和市占率均有着相当不错的表现,根据吉利汽车半年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累计实现销量53.04万辆,市占率为6.5%,较去年同期增长了0.4%,其中吉利自主品牌的市占率更是达到了17.9%,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6%。
但对吉利自身而言,对比全球一线品牌而言发展根基并不牢固,同时海外业务也处在发展初期的现实处境,在面对新四化的快速发展趋势下转型的迫切需求,对资金的渴望自然也较其他车企更加强烈。
在招股书吉利汽车对自身竞争劣势总结中,首先指出的便是缺乏境内股权融资渠道。吉利汽车表示,公司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维持自己的行业地位,顺应行业发展方向,通过技术升级推动产品结构升级,由此带来较大的资金投入压力,而公司尚无境内股权融资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以促进业务持续发展。
随着4月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境内上市有关政策的出台,吉利迎来了打通境内融资渠道的机遇。招股书显示,吉利汽车本次计划募集资金200亿元,其中80亿元用于新车型产品研发项目,30亿元用于前瞻技术研发项目,30亿元用于产业收购项目,6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满足科创板上市标准
本次首轮问询回复中,吉利汽车共计解答了27个大问题,对业务布局、技术储备、产品优势、同业竞争及部分营业数据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说明。
其中,在发行人行业分类合理性的回复中,吉利汽车表示,吉利汽车所处行业是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属性和节能环保行业属性,拥有以节能车型为主导的产品结构,并在节能环保领域的研发持续投入,业务符合科创板行业定位。
新能源依旧是占用篇幅最长的重点说明领域,在针对核心技术及业务的问询回复中,吉利表示,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公司包括48V轻混技术、油电混动技术、纯电动技术、燃料电池及甲醇燃料等技术的全技术路线布局是其竞争优势,采购、研发、制造规模优势明显,并拥有覆盖全国且高度下沉的销售渠道。
吉利汽车透露,2021旗下领克品牌将推出基于PMA纯电动模块化平台的第一款新车型,该车型将成为其纯电动旗舰车型;另外,公司并与宁德时代以及LG分别成立合资公司,保公司能够掌控自身电池供应,并表示将继续加大新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和软件开发能力。
不过,吉利也指出,相比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拥有自主的电芯的研发、生产和制造能力,以及部分新势力造车企业在软件、营销和服务体验方面的优势,公司存在一定劣势,将从产业链角度做好准备,努力把握行业电动化和智能化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另外,在公司竞争劣势中,吉利还补充说明称,从单车均价的角度,虽然发行人的产品结构趋势向好,单车均价呈上升趋势,但公司目前车均出厂价仍低于部分合资品牌以及部分自主竞争对手,品牌溢价能力较合资品牌仍存在一定差距。
有关车型的升级换代是否存在不达预期风险的问询中,吉利汽车解释称,目前拟作为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新车型产品研发项目均为已完成公司内部立项的项目。由于公司对基本确定能够完成的项目才会进行立项流程,相关项目只有在前期充分论证、预计成功概率较高的情况下才能够完成立项。因此预计公司相关车型的升级换代研发不会存在严重不达预期的情况,若部分车型在开发完成推向市场的过程中市场反响不及预期,公司也将通过销售价格、策略的及时调整,促进车型销售,预计相关风险可控。
针对发展预期,吉利汽车表示,预计新能源乘用车未来仍将持续快速增长,发展空间广阔,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持续降低,行业将加速优胜劣汰,公司作为细分行业龙头,将充分受益于规模优势,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