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上半年多数上市银行报表不良率小幅回落,是真的。(当然也是因为多消耗了点利润去加大核销。)
“愉见财经”梳理上市银行上半年业绩发现,除个别股份制银行不良率微升外,绝大多数股份行资产质量较好,呈现小幅下降态势。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也显示,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显得很稳,半年末不良贷款率1.94%,仅较上季末仅仅增加0.03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鉴于风险暴露的滞后性,银行后面会有一场耗时2至3年的资产质量保卫战,集结号其实刚刚才吹响,也是真的。
大的财务逻辑,我在之前的《且说银行们尴尬的“慢一拍”》里已经做过一些分析,大家可以点击标题查看旧文,这里不赘述。
最近“愉见财经”又和好几位银行业内朋友聊了聊,今晚给大家说说我从银行内部看到的新情况。
小高潮
上半年,零售、对公和金融市场三大板块“你方唱罢我登场”,几乎隔三差五就轮番登场出台一轮对实体经济减费让利的好政策。真正轮到风险管理部站C位,要到半年报公布以后了。
资产质量成为各家银行领导首当其冲重点关注的“头号大事”,但为什么不是提早几个月呢?我们不妨来对比下,这一轮疫情对资产质量的影响和上一轮2015年实体经济低速期,给银行资产质量带来的冲击波。
彼时(2015年初)制造业危机爆发,导致制造业大规模破产倒闭,上市银行不良率也从2014年的1.0%直接飙升至2015年下半年的1.4%,上升幅度较大。同样的还有反映贷款生成率的余额指标??逾期90天以上贷款生成率显著上升。
两轮冲击波,首先是强度不同。
今年的小高潮据说在3至4月份。用银行风险部人士的直观感受说,“就那一小下”,对3至4月份的资产质量造成了较为集中的压力,之后就平稳下去了。
“愉见财经”获取的上市银行数据显示,年初以后,逾期6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值这一指标持续上升,到3月便突破了100%,到了4月末已经较年初上升了30个百分点,站上110%,达到了顶点。
两轮冲击波,其次是节奏不同。
今年的,到了5月,上述这项反映不良生成率的重要指标却一路下行了,到6月末已经几乎回落至年初水平,这反映了银行对逾期贷款的控制力度还是非常强的。
诸如风险把控不严、审批环节漏洞等等,都是银行风控的通病,这里就不作赘述了。重点需要把握的,是这波不良冲击波强度的节奏。某银行风险部人士向“愉见财经”概括了他看到的三大特征。
特征一:工业企业权重早已下降
工业企业虽然一直是银行不良贷款的“主力军”,但吃过亏的银行们近年来在高风险的制造业和批零行业贷款占比已经压低。
此外,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企业倒闭并没有集中爆发,而是呈现线性增长态势,给银行加强核销等一系列处置手段留有喘息时间。
于是我们看到,一些企业在疫情期间资金流断裂,偿债能力下降虽是事实,但不会给银行致命一击。所以“愉见财经”觉得用“小高潮”、而非“疾风暴雨”来形容上半年的资产质量冲击强度更为合适。
直到4月陆续有企业扛不住,才陆续反映在银行逾期60天占不良的比值上涨,直到4月突破110%。
好在坚持到下半年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等到了更为宽松的融资政策,甚至是本息都“应延尽延”,不良风险都被延后了、缓释了。
一名银行研究人士跟我说,从实体视角看,延期政策是缺乏最优解前提下的次优解,既缓解了小微企业现金流压力,同时也没有给银行收入造成集中损失。反之,则小微企业的还款压力必然骤升,然后导致不良上升,进而侵蚀银行利润。
特征二:弃信用卡保按揭
实际上,春节伊始,餐饮、电影企业那一波的停业潮刚出现时,银行与这些场景高度捆绑的信用卡业务就迎头遭到爆击。“愉见财经”当时做过一期专栏:《疫情之下的信用卡困境:催收“肌无力”、舆论给压力,收入降不良起》。
说句悄悄话,我知道某些银行当时采取的策略就是“消极防守”,为了控制住信用卡资产质量,又不能与监管相关政策相违背,他们就干脆不做了,严格控制受疫情影响大的信用卡贷款增速,转而加快资产质量稳定的住房按揭投放。
现在回头看,房子受疫情影响最小,到头来,又是房子救了银行资产质量的命!
特征三:强化统一授信
“愉见财经”问到好几家银行,目前都采取了如下手段。
一头是在授信端:当外部风险来袭,银行即刻上收授信审批权限,不断强化统一授信管理。具体而言,原来一些贷款产品在二级分行授信的权限往一级分行收,原来在分行的现在收到总行来,不熟悉的行业绝对不碰,熟悉的行业卡得更加审慎。
另一头是风险端:银行克服重重疫情和政策阻碍,采取“应诉尽诉”的策略清收不良,各种手段用尽之后,有的银行还实现了疫情期间清收规模的逆势增长,抵补了利润的损失。
拉锯战
正当市场以为上述资产质量保卫战已经“九局下半”时,在银行内部,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不良资产处置拉锯战才刚刚打响。
“愉见财经”听闻的较为普遍的业内判断是,未来2至3年不良生成率将呈现上升趋势。
“为应对今年、明年和后年空前加大的处置压力,我们已经进行了周密部署和安排。”一位银行高管对“愉见财经”表示。
据银行风险管部门人士说,像这样没日没夜点灯熬油,上一次影响深刻的经历是2015年。只不过这次银行的资产质量拉锯战,表现为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一头,是今年企业偿债能力下行已成定局。前面说了,随着监管“延期还本付息”系列政策不断加码,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尚未暴露完毕,预计到时候还会有一波;另一头,去年以来监管部门不断要求银行加大不良确认力度,监管如同拧螺丝般提升银行不良的认定标准。
银行与上述两大关键因素赛跑,大家猜猜最大的出路是什么?
你们可能都没猜到,其实是:提升不良资产处置能力。(脑补捂脸表情包。)
“愉见财经”独家获悉了近期某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会的上的要求:
- 源头端,“一户一策”资产质量管控;
- 腰部企业,重组增信各显神通;
- 脚部企业,“应诉尽诉”,死缠烂打,甚至到了尾端成为不良资产眼看无力回天,也试图通过不良资产转让尽可能多地榨出一滴利润来。
例如,绝大多数银行都于近期进一步明确不良降级标准,优化调整了内部考核措施,不断提速不良问责,加强尽职免责,各类措施逐级加码。
在外部,为了强化与AMC(资产管理公司)及银登中心等合作,进一步提升不良资产转让成功率和溢价率,一场场银行特殊资产推介会等营销活动紧锣密鼓铺开。
特别是在高层定调“金融机构的坏账可能大幅增加,尽最大可能提早处置不良资产”后,主业化解不良资产的AMC被寄予厚望。
“愉见财经”再悄悄爆个小料,听说有银行正在试图通过合资设立AMC等措施,来进一步强化资产处置力量。
另据媒体报道,银保监会已下发《关于妥善应对疫情冲击更好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化解处置风险功能作用的通知》,要求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注主责主业,充分发挥其化解处置金融和实体企业风险的功能作用。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后,一个尴尬的事实一直都难以回避??目前核销不良的大头还是靠真金白银的利润!
如果银行不良生成率继续抬升,上半年囤的拨备,很可能在未来两三年会按照“以丰补欠”的原则消耗殆尽,到时候就成了货真价实让利实体了。
“我们将根据资产质量情况,从抵御风险角度出发,按照审慎、合理、科学的原则计提拨备,确保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维持在监管要求的标准之上。”某银行半年报发布会上,高管如是表示。
当然那是最坏的结局。虽然各家银行都在降本增效,一些大行还传出员工降薪,但截止到上半年,银行净利润增速下降换来的是拨备覆盖率的升高。
囤着总比让出去好啊!
能否真正囤住,考验的还是各家银行的资产质量管控水平,这无疑是下半场银行比拼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