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外资家电品牌纷纷出售资产,中国企业需要擦亮眼睛

从飞利浦出售小家电业务,三星出售显示面板工厂到倍科电器出售生产工厂,近年来外资企业纷纷在中国出售相关资产。这对于中国家电企业来说是机会,但也需要擦亮眼睛,不是什么都能买的,也不是什么便宜都能占的。

荀玉||撰稿

近日,中国家电企业格力电器和九阳股份有意参与竞购飞利浦的小家电业务,而海尔与美的也参与了接洽。除了荷兰的飞利浦,今年8月份,惠而浦也发布公告称,广东格兰仕家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向公司全体股东发出部分要约收购,预计收购公司61%的股份,拟通过要约收购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9月30日,康佳集团则收购了位于江苏常州的倍科电器洗衣机工厂,充实自身的洗衣机制造能力。

中国家电企业收购外资家电品牌和资产的例子,在近几年不在少数。2012年,海尔成功收购新西兰家电制造商斐雪派克电器有限公司;2015年,创维签约收购德国老牌电视企业Metz(美兹);2016年,美的集团以总额约514亿日元收购东芝白色家电业务80.1%股份,同时获得40年的东芝品牌的全球授权及超过5千项与白色家电相关的专利;2018年,海信获得收购东芝银祥解决方案公司映像解决方案公司(东芝电视)95%股权的必要审批,双方完成股权转让手续。

反观外资家电品牌在中国家电市场却面临着越来越小的生存空间,竞争战况频频失利,整体市场份额不足10%,不得已卖工厂、卖资产、卖品牌。不少外资家电品牌陆续退出中国市场,日立、LG、三洋、西门子、东芝等集团先后剥离其部分甚至全部家电业务。

以彩电为例,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几乎所有的彩电品牌都遭遇销量下滑,但国外品牌尤其明显。中怡康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品牌彩电零售量为1761万台,同比下降9.75%,国外品牌彩电零售量为164万台,同比减少32.44%,市场份额不足10%。

其中,索尼电视今年上半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46万台,比去年减少21.82%;三星电视上半年在中国市场的累计销量为41万台,比去年减少8.33%;飞利浦电视上半年在中国市场的累计销量为20万台,比去年减少44.97%。可以看到,如今的外资家电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情况,与当年风生水起的日子不可同日而语。

既然如此,为何中国家电企业乐于收购外资品牌的资产呢?一方面,原来的中国家电企业充其量只是世界的制造工厂,缺品牌、缺技术、缺渠道,收购外资品牌有利于借助“洋品牌”迅速打通国内外销售渠道,顺带还能拥有外资品牌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中国家电企业进军海外市场完全“从零做起”,而收购外资品牌很大程度能够借势。

如今,外资家电企业之所以选择卖掉品牌,最大的原因来自于其竞争力减弱,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中国家电企业历经变革迅速崛起,从原来的制造工厂发展到拥有足够话语权,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全球家电及中国家电产业都在经历一轮重组与变革。

同时,中国家电消费市场发生很大变化,中国消费者对于品质更优的产品有更多需求,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喜欢追求具有设计感、时尚化的产品。相比之下,在绝大多数家电品类中,国内品牌都占据主导地位,在竞争中外资品牌已经处于明显的劣势。这也给中国市场上众多外资品牌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那就是将中国市场的业务通过品牌授权给中国企业经营的方式来发展。

当然,中国家电企业并不能想当然认为,外资企业彻底失去了竞争力。近年来,日本、韩国、欧美等斩家电企业都在进行战略转移,向技术门槛更高、资金门槛更高、行业竞争壁垒更高的客户领域转型,因此它们主动放弃了利润不那么高的一般用户业务。但对于中国家电企业来说,一些外资品牌自身存在经营或者财务方面的问题,本来就是烫手山芋,中国企业不能盲目收购,综合评价后再看是否值得出手,否则成为“接盘侠”那就进退两难了!

====

智家电(ijiadian):智能互联网时代家电新媒体,关注互联网智能化拐点时代的家电产业转型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