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财经出品 文|李万民 编|深海
10月8日,陆金所控股正式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披露招股书,拟登陆纽交所,股票代码为"LU",高盛(亚洲)、美国银行证券、瑞银、汇丰银行、平安证券(香港)等担任承销商。此次IPO发行价尚未可知,但根据其C轮14.11亿美元融资额来计算,IPO前估值已达39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2700亿元。
陆金所起步于P2P,曾是全球最大的P2P平台。2016年行业监管趋严后,陆金所将P2P业务剥离至陆金服,到2019年7月,正式宣布退出P2P业务,进一步转型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从招股书来看,与P2P"划清界限"之后,陆金所的业绩和客户增长,降速明显。
从P2P起家,发力做金融版的"阿里巴巴+淘宝"
2011年,马明哲从中国台湾给平安集团挖来一位金发碧眼的美国人。这位老外是个"中国通",大学专业是东亚研究,能操一口流利的汉语。大学毕业后,曾在麦肯锡任职14年,带着团队研究跟亚洲、尤其是中国有关金融发展项目,之后加盟台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台新金融)担任运营长,帮助公司解决了棘手的"双卡危机",被马明哲一眼相中。
老外的中文名字叫计葵生,被马明哲挖来干一件"大事"。当时,平安集团已经是全牌照的综合金融集团,投资、银行、保险三大板块协同发展,成为传统金融行业里的巨头之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马明哲把目光从线下投到线上,想要打造一站式的开放金融平台,使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易多种类型的金融产品,做金融业的"阿里巴巴+淘宝",计葵生就是他找来做这件事的"将领"。
2011年9月,陆金所在上海注册成立,由计葵生担任董事长。次年3月,平台正式上线运营,第一个产品选在P2P。至于原因,计葵生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那个时候要做互联网金融,其实从法律结构、商品结构,是不是线上可以做销售代理,有没有销售代理制,这些(监管)都没有明确。所以那个时候在法律允许之下,只有P2P能做。
陆金所的首款产品名为"稳赢-安e贷",年化收益率8.4%,投资期限3个月至3年。借款人提交申请,经过风险评估后,形成标的挂在陆金所网站,投资者通过网站认购。与同行们后来动辄30%以上的年化收益率相比,陆金所的产品在投资回报率上并不占优势,而且投资期限也不短,普遍在18个月以上。
但有平安的背书和扶持,这都不是问题,陆金所的P2P产品十分好卖。据计葵生介绍,"新产品推出来的结果就是秒杀,我们现在最大的挑战是货不够,平台发布的投资项目往往在上线半小时内就被一抢而空"。
陆金所的P2P业务发展迅速,短短三年时间就坐上了国内P2P一哥的宝座,占据超过30%的市场份额,估值达到千亿元,并在此后蝉联。到2015年三季度,陆金所的交易量超过9000亿元,已经超过网贷鼻祖Lending Club,成为全球第一大P2P平台。
去掉P2P,谋求上市
就在陆金所登顶全球最大P2P平台之际,行业监管风向发生重大变化。
2015年7月18日,《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了各业态的监管职责分工和业务边界,整个行业多年来"无监管、无门槛、无标准"的野蛮生长时期终结。一年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出台,明确了P2P网贷机构的定义、借款上限、必须要有银行存管以及13条禁令。
陆金所开始想办法去掉身上的P2P标签。2016年,经过战略性架构整合后,陆金所控股形成旗下陆金所、重金所(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前交所(深圳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平安普惠"三所一惠"战略布局,P2P业务被拆分至陆金所子公司??陆金服。
行业人士认为,拆分陆金服标志着陆金所网贷业务的正式剥离,既是规避《暂行办法》禁止的混业经营问题,也是在为上市铺路。在此之前,计葵生曾对媒体表示,计划在2016年下半年,在香港或上海两地主板上市,几个月后又改称因为市场和监管的原因,可能将IPO推迟到2017年。两次"计划"均不了了之。
陆金所之后,爱钱进母公司凡普金科、我来贷母公司WeLab先后为赴港上市作出实质动作??递交招股书,但却因未更新材料而令上市申请"失效",上市计划终止。当时有媒体认为,上市搁浅跟公司旗下P2P平台的合规备案进程有很大关系。备案最终没有等来,2019年以后,各地开始大力推进"三降", 清退、转型成为P2P行业的主流。
陆金所招股书披露,截至2017年底,陆金所网贷存量资产规模为3364亿元,占财富管理业务比重为72.9%。2017 年下半年开始,在财富管理业务方面,不再提供B2C产品,2019年8月,在零售信贷业务方面,不再提供P2P产品,同时停止利用P2P投资者的资金作为零售信贷业务的资金来源。截至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的网贷业务存量规模为478亿元,占比12.8%。
2020年4月23日,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开业,股东中除了平安集团,其余3个与陆金所都有关联。这也意味着,陆金所成为P2P转型中唯一拿到消费金融牌照的公司。行业人士解读,陆金所"去P2P"之后,持牌的消费金融业务将成为转型方向,这将为下一步的上市扫清障碍。
转型助贷,增速下滑
陆金所正式退出P2P业务后,财报中的业绩增速出现下滑。
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的总收入分别为278.19亿元、405亿元、478.34亿元、256.84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5.58%、18.1%、9.55%;净利润分别为135.76亿元、133.17亿元、72.72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25.25%、-1.9%、-2.75%。
可以看出,在正式退出P2P的2019年,陆金所的营收增速出现明显下滑,净利润增速直接转负,情况直到2020年上半年仍未扭转。
陆金所的营收主要靠零售信贷促成与财富管理服务。二者合起来构成基于技术平台的收入,从2017年起,就贡献着超过60%的营收,到2019年时,占比进一步增长至87.46%。
用户数量增速也在下降。零售信贷促成服务中的累计借款人数,2018年、2019年分别为1030万人、1240万人,同比增长率为37.33%、20.39%;财富管理中的注册用户数,2018年、2019年分别为4040万人、4400万人,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9.53%、8.91%。
陆金所称,自2017年以来,已经逐渐向轻资本业务模式转型。零售信贷促成贡献的收入比例,从2017年的55.1%,到2019年时已经增长至82.2%。从每年新增贷款中自有资金占比来看,已经从2017年时的48.2%降至2019年时的0.2%。由此来看,陆金所约8成收入,是通过技术促成第三方机构放贷而获得,扮演助贷角色。行业人士提出,这对风控和获客能力的要求很高。
风控能力来看,截至2020年6月30日,陆金所信贷风险敞口为其提供的贷款未偿还余额的2.8%。获客能力来看,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陆金所的直销网络在全国270多个城市拥有56000多名全职员工,还有4000多名员工从事电销。除此之外,陆金所还表示可能会吸引平安生态系统中的约2.1亿金融服务客户以及超过210个活跃的第三方渠道合作伙伴实体。
不过,从陆金所近几年累计贷款人数增速来看,有所下滑。陆金所表示,会继续将销售和营销工作重点放在更高的借款人质量上,以此降低信用风险目标客户群。
注:本文是雷达财经(ID:leidacj)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