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兴华:扎根劲牌二十二载,从"门外汉"蜕变为技术尖兵

10月13日,在劲牌酿造总厂枫林酒厂四车间,蒸过并加好酒曲的粮食,平整躺在长18米,宽3.6米的糖化箱床里,经历二十多个小时后,等待一场完美"蜕变"。"我们要随时注意糖化箱床里粮食的温度,这对酒质影响至关重要。"39岁的曹兴华手持温度计,记录下箱床的实时温度。

小小细节,蕴藏酿酒人的决心和智慧。糖化箱床是一个近65平米的巨大不锈钢箱体,一次可以铺10吨蒸好的粮食。由于底部是不锈钢材料,不利于保温,导致糖化时温度上升缓慢。刚开始,曹兴华他们车间采取的是在不锈钢箱体底部铺一层彩条布,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改用塑料薄膜,同样不佳。"塑料薄膜可以保温,但是不透气,完全隔绝了氧气,不利于微生物的培养。"历经多次换材料实验,曹兴华最终发现,用帆布效果最佳。"帆布可以保温,同时兼具一定的透气性,确保了微生物的发酵生长。"

开箱出粮时间的精准性,最考验一个师傅的功力。开箱晚半个小时或者早半个小时,都会对酒的品质产生影响。"开箱前,他只要尝一下、闻一下,就可以精准报出开箱时间。"车间对曹兴华的一手绝活称赞不已。技艺高超的背后,是敬业和付出。吴永庆向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年寒冬,凌晨2点多,正是天寒地冻,寒意逼人的时候,吴永庆进入车间巡视抽查,发现曹兴华正打着手电,拿着温度计在糖化间测温。"当时车间就他一个人,如果他偷个懒,也没人知道。"曹兴华说,因为要对箱体温度进行定时监测,自己值夜班时,会给手机定个闹钟,以免自己睡过头。温度监测事关质量,自己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放松。

"糖化的过程,就是培菌发酵,将粮食里的淀粉转化为糖的过程。"曹兴华所在的糖化工序,承上启下,连接两头,是原酒酿造关键工序之一,对原酒品质影响至关重要。

车间8个巨大的箱床一字排开,里面躺的粮食,正静待时间的洗礼。"糖化过程,对温度的控制,要十分精准。"曹兴华说,粮食在里面历经24个小时左右的"糖化",这期间,温度不能上升太高或者太快。原来的操作标准里,一般粮食入箱的温度在22—24℃,出箱的温度在40℃左右。经过多次摸索,曹兴华将入箱温度调整至24—26℃,出箱温度降至36—37℃。这几度差别,却带来了较大的改变。温度控制更精细后,原酒的质量更高了。

"自己的创新探索之路,离不开公司领导和同事的支持,更离不开劲牌推行的鼓励员工创新的容错试错制度。"曹兴华说。刚开始用塑料薄膜时实验时,导致出酒率一下子降低了2个百分点,面对产量下滑,领导没有给曹兴华按下"暂停键",而是继续鼓励他,历经3个多月的摸索,最终在领导及生产技术部门指导下顺利找到了合适的保温材料——帆布。

生产工艺的调整优化,最终带来是"真金白银"。车间的出酒率得到提升的同时,酒的品质进一步提升。劲牌对车间出产的原酒进行评级,分为二级、一级和优级。曹兴华优化生产工艺后,原酒优级率得到了一定幅度提升。因效果明显,还被推广到枫林酒厂其他生产车间,曹兴华获评为劲牌公司"2020-2021年度工作标兵"。

曹兴华,是枫林酒厂四车间糖化班班长,1998年进入劲牌,从普通工人一步步干起,最终成为酿酒的行家里手。酿酒一般要经过泡粮、蒸粮、糖化、发酵、蒸馏等环节。粮食蒸好后,经过摊粮、加曲等工序,随后就被送入糖化箱床进行糖化培菌。在生产现场,记者看到,劲牌采用智能化酿造技术生产原酒,生产线实现了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全过程实现了粮食全程不沾地,不与人接触,确保了原酒的安全稳定和品质如一。"该车间副主任吴永庆向记者介绍。

"一直以来,公司以产品质量提升为导向开展技术改革、创新,我们四车间类似曹兴华这样工艺改进的事例很多,不能因为产量的一时下滑就叫停技改,只要方向是对的,我们都会全力支持。"吴永庆说。

"是劲牌公司给了我能干事、干成事的舞台。"曹兴华说,无论在哪个岗位,只要自己肯钻研,能用心,就能干出一份属于自己的成就。未来,自己将继续扎根基层,为酿造出更好的产品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