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丽:人工智能的总体技术趋势和产业发展态势

导读:2020年10月16日,由江苏省吴中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办,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国家双创吴中示范基地、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吴中分园、苏州武珞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协办,北京亿欧网盟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2020吴中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峰会在苏州吴中区成功召开。...

2020年10月16日,由江苏省吴中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办,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国家双创吴中示范基地、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吴中分园、苏州武珞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协办,北京亿欧网盟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2020吴中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峰会在苏州吴中区成功召开。

作为2020苏州吴中太湖经贸合作洽谈会系列活动之一,本次峰会以“科技赋能AI创未来”为主题,邀请政府领导、院士专家、企业家、科技创业领袖等嘉宾齐聚吴中,共同探讨科技产业创新与行业未来趋势。

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东分院院长张雪丽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技术及产业发展态势》的演讲,并指出在科技领域,新技术、新模式、新热点层出不穷,在每一个趋势背后,都隐藏着机遇和潜力。

以下为张雪丽演讲实录,由亿欧精编整理: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东分院的张雪丽。非常高兴有机会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人工智能的总体技术趋势和产业发展的态势。

我想从三个方面与大家做分享。一是全球的发展态势。刚才咱们亿欧的专家也发布了亿欧的研究成果,我这里也有一些数据,并进行了对比,可以从中去做一些思考;二是分享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上海的做法。因为华东分院立足于上海,也长期支撑上海的人工智能的一些产业和政策。三是信通院在人工智能领域做的一些工作。

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力是什么?

刚才宋院士在介绍的过程中也提到了,当下人工智能的技术驱动力是什么。其实人工智能经历了“三起三落”,也有说人工智能有三条命,核心技术一直在不断变化发展。我的同事生于1972年,90年代初他学的专业就是人工智能,所以人工智能并不是一个新的技术,它在逐步地演进,是由最开始的注重逻辑的推理到现在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一个技术方向。

为什么会产生深度学习?深度学习需要大量的数据,机器需要数据去“喂它”,让它不断的学习才能达到一部分人的智慧。大量的数据需要强大的算法、算力的支撑,也是由于现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各种芯片的发展,带来了这样一个发展契机。

我们也可以看到,全球38个国家都在制定人工智能相关的战略政策,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重点。从整个研发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欧盟还是美国都在加强基础研究和创新项目的资助。

从人工智能技术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技术的发展正带动我们整个产业生态逐步完善。芯片的发展这几年是围绕做云侧还是端侧这样不同的场景、做训练还是推理这样不同的任务展开的。各个企业也加速布局这一产业。

刚才宋院士也提到了深度学习还有完善的地方。围绕现在的算法,它的缺陷、技术的方向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逐步到迁移学习、超大规模模型、深度强化学习等,并引发了新的技术趋势。

从产业生态我们可以看到,围绕算法、数据、算力等,技术在不断演进。同时,围绕不同场景,如语音识别、自然语音处理、计算机视觉,以及我们相关的一些在工业、医疗、金融、教育等各个行业的应用,都在不断地去落地、去实施。

从整个产业的角度来看。我们围绕着语音语义和计算机视觉这样的基础应用在不断地进行突破。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要素,会促成产业、模式以及就业变化。

在垂直应用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它在不断地深化,最核心的应用还是基于医疗健康、商业和金融等方向。投资的方向重点是医疗健康、金融、市场营销、智慧交通和智能制造等方面。

刚才宋院士也提到机器和人的关系,它有替代的作用,也会有新增的岗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会产生一些新的岗位,比如本身你是做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或者是相关的产品制造,它也会产生一些补偿效应,就是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进,它所带来的企业扩大生产会有一些新的需求及就业岗位。它也会对其他行业产生一些新影响,驱动其他行业就业岗位的增加。整个来看会创造出9000万的就业岗位。

我这里也列了一张图,这是肯尼亚的数据标注员,他一天两美元的收入在肯尼亚来讲已经是非常好了。他在给硅谷的人工智能企业做数据标注,由于突破时空的限制,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产生了很多新的岗位,这就是人工智能对我们整个就业所带来的变化。

人工智能其实也会产生一些伦理问题,例如公共安全问题,个人信息保护、算法歧视、信息减防以及人工智能应用在医疗方面出了事故的责任界定问题。这些都是我们政府部门和行业需要去考虑的。

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面,中美两国的研究实力仍有差距。

从整个产业来看,从信通院数研中心的调研来看增速是放缓的,我们的AI企业1379家,企业总体比较年轻。中美两国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五年以下的企业占了50%多,而美国大部分是6年以上的企业。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中美两国的研究实力,企业寿命其实体现了企业的技术积累,所以这个还是有差距的。

从整个数量来看,中美两国的数量还是领先的。

从技术领域来看,大部分还是集中在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两个方向。其实从全球来看,对各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方面也有一些倡议。从各国的举措也可以看到还是有一些特点的,例如欧洲比较关注伦理以及法律,大家都比较重视研究,强调产学研结合。

一是AI技能的培训。通过这次疫情大家就可以看到,因为要刷健康码,有的老人就无法去乘坐公共交通或者回国了无法入关,会产生这种信息技术的鸿沟。所以我们需要去提升,不单是就业者,还有整个市民的技能,所以这个技能的培训其实是各国比较重视的,我觉得咱们国家这方面可能稍微弱一些。

二是投资以及合作。从专利方面可以看到,中国历来的专利都是量大的,我们作为研究院这样的科研机构也比较重视,高校也特别重视。但是我们从专利、授权和申请的比例也可以看到中美两国的差距。中国申请量占39%,美国的申请量占18%,但是中国授权量占28%,美国授权比例占30%。所以我们还可以看到专利上的差距。

2017年上海发布了“智能上海“行动。

从上海来讲,这些年陆续出台了人工智能相关的政策。首先2017年上海发布了“智能上海“的行动,也列出了如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智能硬件及软件等产业;2018年提出了具体的22条配套举措;围绕人工智能队伍建设、产业聚集等方面,在2019年聚焦了五大任务、七大行动,也明确了一些具体目标。

上海的人工智能产业聚焦在智能驾驶、机器人、硬件、软件、传感器等,也成立了协会、联盟等组织,相关企业1000多家,也有国家的创新平台和上海本身创新中心的设立。

从产业的空间布局上也可以看到是“人”形架构,设立了三个特色的园区,有马桥AI创新区、张江人工智能岛、西岸智慧谷,分院这边也是深入的支撑张江人工智能岛的发展,以及金桥5G产业生态园等园区的建设。上海也申请了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以及相应的赛道。

从2018年开始连续举办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我想大家在周边都是有深刻体会,分院也一直在支撑大会的一些主题论坛。

上海也率先在全国设立了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2019年有2.2万观众体验,可以让观众很直观地看到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一些变化。

信通院聚焦信息通信技术、5G、人工智能等技术,助力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信通院是工信部下属事业单位,共4000余名员工,聚焦当下信息通信技术、5G、人工智能等方面,我们有一些政策的支撑,包括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基建等。同时,也助力构建产业生态,如国家级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由信通院牵头成立,也有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的联盟。还有一些试验平台,包括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国家实验室,工信部的人工智能、医疗人工智能实验室。

华东分院立足上海,在支撑上海各委办局、徐汇科委等区县,还负责联盟的相关工作以及相关项目,如徐汇区的行政服务中心、张江人工智能岛。同时,负责一系列专项平台的建设、人工智能统计指数、各区县的十四五规划、三年行动计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