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对中国有什么意义?十四五将呈现的十大趋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日前发布报告称,“十四五”时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调整、百年未遇之大疫情严重冲击、百年奋斗目标迈向新阶段三大背景,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可能呈现十大趋势:

第一,全球经济延续高债务低利率低增长态势。疫情短暂冲击可能演变成为持久性冲击。疫情后需求恢复相对滞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新接续将会存在巨大摩擦成本,将对全球经济带来中长期扰动,可能使全球经济陷入中长期“L型”或者“W型”衰退。为对冲疫情冲击,各主要经济体出台了一系列规模空前的刺激和救助政策,进一步推高全球债务水平,各主要经济体很难摆脱“高债务、低利率、低增长”的模式,疫情期间的部分非常规政策可能成为未来一个时期的常规措施。预计2020年和2025年全球宏观杠杆率将分别达到255%和270%,债务和经济增长的缺口进一步拉大。

第二,国际经济大循环调整加快。“十四五”期间,世界经济总体上呈现中国份额明显提高、美国相对稳定、欧盟显著下降的格局,中、美、欧经济占比将分别达到18.1%、21.9%和19.3%。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深化了全球产业链网络化布局,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布局由成本至上转向成本、市场、安全等多因素并重。主要经济体、跨国公司预计将进一步调整其产业布局,在“市场开放优势”与“国家安全需要”之间找寻新的平衡,进一步增强其产业安全性和抗风险能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散化、多中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生产网络的内部循环强化,原有的“大三角循环”分工格局将发生重大调整。

第三,全球治理向多极化方向加快重构。此次疫情引发了国际社会的不信任和相互指责,各主要经济体更加“内顾化”,全球化遭遇回头浪。全球多边治理机制进一步削弱,区域和双边机制更加重要,各国间处理国际公共事务将更加扁平化、分散化。疫情冲击下世界朝向“零大国时代”发展演进,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缺口可能会进一步加大。疫情显现了市场在面对危机时采取有效的集体行动能力不足,进一步凸显了国家能力的重要作用,“大政府”时代可能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