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滴滴出行正式发布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D1。有消息称,这款由滴滴出行联合比亚迪共同设计开发、比亚迪制造的纯电动共享出行汽车,将配装由重庆弗迪锂电池有限公司所生产的刀片电池,NEDC续驶里程达到418公里。
这个合作案可以看作共享出行市场向电动化推进的例证。一些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装配电动网约车的动力电池要有足够长的循环使用寿命,滴滴出行选择和比亚迪共同开拓这一市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应该是看中了刀片电池的成本优势。
随着共享出行的大发展及汽车“新四化”的大推进,这个市场是否将给零部件企业带来新的动能?
“零”势力启动共享出行布局
2018年,滴滴出行曾联合31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共同成立“洪流联盟”,搭建开放、赋能的合作平台,围绕共享出行构建汽车设计、资产运营和售后服务的整体方案。
其中,大陆集团就与滴滴出行达成战略合作,利用双方在智能互联和出行服务领域的优势,共同推动智能出行发展,致力提升出行体验。据了解,双方将基于大陆集团在车联网领域的先进产品和技术、丰富的设计和工程研发经验,以及滴滴在出行领域的实践经验,通过多种形式在定制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方面开展项目合作。按照规划,大陆集团将为滴滴新一代共享出行汽车提供智能互联车机产品。该产品结合车载智能通讯解决方案,能够快速而可靠地满足终端客户的期望。
2018年12月底,鹏辉能源发布公告称,拟斥资8300万元,获得3家新能源出行、租赁以及综合服务企业股权或控股权,分别是广州绿圆鑫能汽车租赁有限公司、广东幸福叮咚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和广州市骥鑫汽车有限公司。这三家企业主要从事新能源物流车租赁、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运营等相关业务,旗下有数百至数千辆车辆不等。去年6月,宁德时代、哈?出行、支付宝联合宣布成立合资公司,进入两轮电动车换电市场。
外界不难发现,零部件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新四化”中的共享化在某种意义上给予了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更多施展空间。
意在与原有业务形成协同效应
“电动化是共享出行重要的发展方向,不仅整车企业希望通过对这个领域的投资,拓宽产品销路、争夺未来先机,零部件企业同样希望通过加强投资等手段分得一杯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几年,整车企业通过对共享出行领域布局,提升了纯电动汽车的销量,这从早期相当一部分新能源乘用车流向共享出行市场的数据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而以宁德时代、鹏辉能源等动力电池企业在共享出行领域的投资为例,控股出行公司,不仅是扩宽企业布局领域这么简单,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优先在共享出行车上配套自己的零部件产品。
“目前,动力电池企业的业务模式基本就是为整车企业配套,并未与出行市场产生直接联系,而随着车电分离等模式在共享出行领域推广,它们也将迎来新的市场机会,比如把动力电池直接提供给可换电的共享出行汽车,不仅可以绕过车企直接参与共享出行领域,而且能够增加自身话语权。”上述业内专家补充道。
据悉,鹏辉能源此前在相关公告中就强调,其在共享出行领域的收购将协助公司延伸产业链,增强品牌张力,与原有业务产生协同效应,提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也可贴近新能源物流车市场和用户,分析技术数据和用户使用习惯,指导后续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
在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动力电池企业可以在把握技术趋势的同时,在多个板块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谋求新发展,合理选择线路和生存方式。加强在共享出行领域的投资,或许就不失为一种有益探索。
再回到比亚迪和滴滴出行合作的案例上,相关分析文章指出:“滴滴出行计划于2025年普及100万辆专属网约车。从数据来看,2019年我国电动汽车总销量120万辆,动力电池装机量62.2 GWh,粗略计算100万辆专属网约车对应电池装机量约50GWh。”这不仅将提升比亚迪整车销量,也意味着刀片电池的销路将大为拓宽。据报道,比亚迪方面正在加速扩充刀片电池的产能。按照比亚迪的整体规划,到2020年底弗迪电池产能将达到65GWh,2021年和2022年包括刀片电池在内动力电池总产能分别达到75GWh和100GWh。
共享化或带动其他“三化”发展
“对于共享出行而言,自动泊车及用车找人代替人找车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模式,它可以大大提升消费者的出行体验。”GOFUN出行首席执行官谭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描绘过这样一个理想的场景:消费者下单后,在指定地点等待,具备“车找人”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可以根据系统订单指令,自动行驶到达,然后让用户驾驶离开;或者消费者在驾驶分时租赁车辆到达目的地后,开启自动泊车功能后下车,车辆自动泊车到指定车位,自动完成出行订单。这样的场景无疑将带来非同凡响的出行体验,而其实现离不开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这就为相关技术和产品的供应商,提供了更多参与共享出行市场的机会。
此前,大陆集团在2020中国技术体验日上,展示了一套基于高速公路自主巡航、自动代客泊车以及自主驾驶车CUbE构成的“无缝驾乘”出行解决方案。在模拟日常生活中前往周边城市参加商务会议场景时,驾驶人员可以通过车辆装配的高速公路自主巡航功能实现轻松驾驶,而且还可以在行驶途中适当休息;抵达会议举办地停车场,车辆凭借自动代客泊车功能让自主运用集成的传感器系统在停车场内自行搜寻停车位,使得驾驶人员无需在为找停车位而耗费时间;如果停车场距离会议现场还有一定距离,这个时候自主驾驶小巴CUbE就派上了用场。这辆可以装载6~8人的无人驾驶小巴负责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行程。
大陆集团展示的这套“无缝驾乘”出行方案,可以说是上述共享出行企业理想中自动还车方案的延伸版本。这似乎预示了研发自动驾驶技术的零部件企业在未来的共享出行领域将大有用武之地。
滴滴出行与比亚迪合作开发的D1也具备网联化功能。据了解,D1是一款“可遥控”的网约车,乘客上车前可以通过滴滴APP调节车内空调温度、风量等。当乘客呼叫D1时,平台会派发一个彩虹颜色与迎驾车辆匹配,“彩虹接驾灯”让乘客更方便找车。D1的单侧电滑门也让上下车体验更好。同时,D1还搭载了AEB等很多辅助驾驶功能。
滴滴出行总裁柳青表示,D1诸多颇具共享出行属性的功能背后是千万次的用户反馈和近万次的深度调研,实时了解用户的需求。据介绍,D1是基于滴滴平台上5.5亿名乘客、上千万名司机需求、百亿次出行数据,针对网约车出行的场景优化。
更为关键的是,自动驾驶技术目前还处于数据积累、可靠性验证的阶段,距离完全落地还有一定距离。而通过在共享出行领域的布局,自动驾驶行业、企业可以更好地掌握共享出行数据,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对自动驾驶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记者:王金玉
- 上一篇: 新一轮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将启动
- 下一篇: 消息称长城汽车计划成立新的智能电动汽车独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