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Work破壁新生:入驻上海广场3-6层,首个商办同圈社区开业

穿越疫情的危与机,WeWork中国上海广场社区,于12月17日正式开业。

这个社区,是WeWork亚洲最大旗舰社区,占据上海广场3~6层,共占地2.5万平方米,将提供3600个工位。经过2个月的试运营,3楼和4楼率先开放约1600个工位。目前入驻率达到60~70%。

其更大的特殊意义在于,是WeWork中国首个商办同圈项目,也是WeWork中国又一个城市更新代表作品。

淮海路138号,重装完成的上海广场,大门门头上方多了一个低调而醒目的logo——WeWork。

下午2点半,“商办同圈,焕发新生”WeWork上海广场社区开幕式开始。“新生儿”,是姜跃平反复提及的关键词。

姜跃平,前挚信资本运营合伙人。今年9月,挚信资本向WeWork追加2亿美元投资,成为WeWork中国主要控股股东。姜跃平任随即出任WeWork中国代理CEO。 除了投资背景,姜跃平还曾任美团点评高级副总裁,先后领导过新零售、用户平台等业务。

挚信资本入主,是WeWork中国“新生”的起点。姜跃平表示,WeWork中国从WeWork全球独立出来,从一家美国公司,变成了“非常本地化”的公司,并拥有了充分的决策、运营权。而他的角色是,主导WeWork中国全面“本地化”。这包括决策和管理本土化、产品以及业务本土化、运营和效率本土化。

疫情以来,中国市场上,本土及国际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对灵活办公的需求都有所增加。但回看过去WeWork以及联合办公做过的路,姜跃平坦言“前几年的高速发展,确实有一些运营方式不太适合当地子市场的实际情况。”

“比如,中国和美国国情完全不同,然而,WeWork用着一套全球统一的商业地产合同。这显然不合适。”WeWork中国商业地产副总裁陈甄补充了这样一个细节。

承袭国际视野、立足本土的WeWork,目前已有1/3的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当然,数量更多的“优质”中小微企业,依然是主要客。

两厢叠加,勾勒出WeWork中国更清晰的用户定位:入驻者必须是行业佼佼者,而不是大众生意。

在产品和运营上,WeWork也更加关注本土用户需求,并进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这样的细节,在新开业的上海广场社区随处可见。

WeWork向来青睐的巨幅壁画元素,是黑白老照片风格的老上海室内布置场景。在公共空间,上海老花布艺沙发靠枕,让人一眼就回到“上海女人”雪花膏的年代。

欧美简约的沙发,搭配中式木茶几、中式哑光太师椅。连很容易被忽略的瓷砖花纹,也有中式屏风格纹。而照明灯,除了一如既往的简约圆形吊灯,还搭配了改良的中式灯笼,黑白线条,配以淡黄暖光源。

在这里是十里洋场的老上海风格中汲取室内设计灵感,并将当代风格的艺术品引入到复古的室内设计中。

而WeWork上海广场店的这些小细节,除了源于其本土化战略外,还因为其是一个特殊的城市更新项目。

随着"十四五"规划将城市更新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规划期间将深入优化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与存量空间为重点,城市更新已然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阶段。

作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标杆商圈,120岁的淮海路也在新旧商业势力的更替中,留下老化的影子。多次改造起色不大的上海广场,逐渐在K11、上海新天地、香港广场、力宝广场、上海新时代广场的包围中失色。

此次,WeWork与上海广场联手合作,将为上海广场带来画像清晰的高净值客流,而上海广场则将据此进行全方位的业态组合布局,获得差异化的“重生”。合作的底层逻辑,则是基于双方商业文化价值取向的高度契合,掐准上海城市新兴消费的发展节点,共同谋求淮海路商圈消费转型升级。

在这场合作中,WeWork是个“破壁者”,打破商、办孤立的传统业态界限,首次实现商办同圈生态模式。也为共享办公做城市更新,提供了新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