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并对2021年的经济工作做出部署: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具体而言,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其中,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
对明年的宏观政策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体现了最重要的两个任务,一是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向常态化复苏;二是在持续复苏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中长期战略布局的构建。做好这两点也是实现新发展格局的第一步。
会议在分析明年经济形势时指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
刘元春表示,目前我们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扎实,世界疫情仍在蔓延。我国要想实现持续复苏,就必须抓住目前的窗口期,也就是“在世界疫情蔓延,经济持续波动,中国经济一边独好”的时期,启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因此,我们的宏观政策必须要坚持“稳”的定位,也就是“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首先,不能因为政策的快速转向导致基础不稳固,也就是会议提到的“不急转弯”,要根据经济复苏的情况,使一些超常规的政策逐步退出,不致出现政策悬崖。
其次,财政政策方面提出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体现为财政支出总量上要“保持适度支出强度”,不能出现过大的回缩。同时,支出重点也有所转变,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等成为重点。
刘元春认为,这些支出重点都与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直接相关。比如,促进科技创新,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等的基础研发和平台构建上增强财力支持,与国家的科技战略布局密切相关。再如,支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直接关系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升级。调节收入分配,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手段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激发居民的消费需求,正是扩大内需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