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启刘若鹏:底层创新将重构科技产业链

12月23日,2020崇礼论坛在太舞滑雪小镇举行。本届大会延续“创新引领未来”主题,在“新格局下的产业链创新链重塑”的论坛上,光启集团董事长刘若鹏指出,在新的形势下,科技领域正在发生一个重大转变,中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里面,越来越多的承担了跟以前不一样的角色——从原来的集成、组装,到现在尤为重视从源头创新构建起来的科技产业链。

对于近期美国将光启列入“实体清单”一事,刘若鹏现场表态,由于光启一直从事关于超材料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到产业化应用,全部环节均是自主研发创新,所以不受美国制裁影响。“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美国对我国的科技封锁已经延伸到了刚刚从实验室走出来,并在专业领域进行规模化应用的新兴领域。”

光启集团董事长刘若鹏

今年5月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更是明确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排在明年八项重点任务之首,要在未来十年里,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破解“卡脖子”问题夯实根基。

从当前我国科技产业结构来看,上下游产业之间很明显存在技术断层甚至空白,尤其是在部分核心科技领域,许多企业因技术瓶颈问题或者关键零部件的缺失,极为依赖欧美等技术大国。

尤其是在美国对我国科技封锁之后,这一短板越发凸显。

近年,美国不断对我国高科技产业进行持续的打压与制裁,还炮制出所谓的“实体清单”。截至目前,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的“实体清单”已涵盖超过275家中国企业及关联公司,包括华为及其150家关联机构、中兴通讯、海康威视、科大讯飞、旷视科技等,或多或少都受到该制裁的影响。

不久前,美商务部再次发布“实体清单”,不仅将大疆创新等高科技企业列入其中,还包含了深圳光启、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将“封锁区域”进一步向科技基础研究领域扩张。

作为深圳首批新型科研创新机构,光启十年来一直深耕于超材料领域,并成功的将超材料由基础学科转化为产业应用,有效摆脱了被美“卡脖子”的危机。

据悉,目前光启已经累计获得超材料授权专利3411件,全球超材料专利申请量排名第一,并得到了中、美、德、英、法等多国法律认可和保护。

刘若鹏介绍说,超材料实际上是通过人造微纳结构进行有序的排列,创造出来的人工合成物质,在新型物理器件、天线系统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也是融合了超级计算、集成电路制造、微纳加工、功能材料、装备结构、增材制造、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射频等众多领域的重大课题,是一个典型的交叉技术领域。“超材料这个学科是属于非常重要的新兴科学,也被美国《科学》杂志、《今日材料》连续多年评为过去十年、甚者五十年材料领域或者是整个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光启率先将超材料由基础研究成功转化至产业应用,创建了集研究、设计、测试、批产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每个环节完全实现自主创新,并将超材料应用在先进飞机、大型无人机、海洋航空装备、电子通信系统、单兵AI装备等多个尖端装备领域,成为了我国新一代尖端装备最重要的主流技术,甚至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刘若鹏认为,从2017年以来,超材料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正上演着这个领域的“摩尔定律”。“从前期大家都觉得没有办法从实验室走出来的理论性科学,发展到今天,正如早期的半导体领域,超材料技术快速经历着迭代,包括它的频谱、角域以及各方面性能上都是数量级的变化。”

也正是由于光启在超材料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以及在各工艺和生产环节的自主创新,才能无惧美国的制裁。“只有坚持从底层科学研究的突破,才能去构建新兴技术和新兴的产业链体系,它的影响力是会远超过我们在半截技术上进行创新的影响力。”刘若鹏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