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公司非夕完成B轮融资,它能抓住自动化赛道的机会吗?

记者 | 佘晓晨

12月31日,界面新闻获悉,通用智能机器人公司Flexiv非夕科技宣布完成超1亿美金B轮融资。该轮融资的主要投资方包括美团、珠江集团、新希望集团、制造业关联私募Longwood、云锋基金、招商局资本,以及原有投资方高榕资本与金沙江创投。

Flexiv非夕科技创始人兼CEO王世全表示,此次B轮融资的资金将主要用于批量化商业落地、新市场拓展及前沿技术研发等方面。除了制造业,公司将开始进行生活服务、农业、医疗等行业的探索。

Flexiv非夕(以下简称为“非夕”)成立于2016年,主要业务是研发和生产集工业级力控、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于一体的自适应机器人产品,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和服务。其核心创始团队来自斯坦福大学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实验室。

很多人对于消费级机器人在商尝餐厅的应用已经习以为常,但非夕生产的“自适应机器人”离日常生活还有一些距离其主要应用是在工业领域。简单来说,自适应机器人可以进行自我调整,适应环境的变化,核心特色之一为采用复合力控技术。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数据,截止到2019年底,全球工业机器人累计安装了270万台套,年增长12%。其中,亚洲依然是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最迅猛的区域,新安装的机器人份额约为全球的三分之二。受疫情影响,更多工厂也开始意识到自动化的重要性。

非夕嗅到了国内市场的机会,加速进行布局。2019年,非夕完成A+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达1.5亿人民币;同年4月,于德国汉诺威工业展正式发布自适应机器人Rizon拂晓。

据非夕方面介绍,拂晓具备7个自由度,每个关节都搭载了力传感技术,配合整机复合力控算法,力感知和力控性能比传统机器人有了量级上的提升。

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王世全表示,非夕产品的两个核心点是力控和AI。目前,市面上较为普遍的机器人是采用位置视觉做精确的定位,接着机器人再进行规划,移动到特定的位置。他认为,在这种方式下,机器人很难满足一些不确定性较高或者较为复杂的情况。非夕的产品则以力学控制为主,加上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及AI判断,让机器人模拟人类的通用操作模式,是一种标准化的设备。

他表示,通俗来讲,自适应机器人的“手感”能够适应更多变的环境。比如在给外形较为复杂的零件做打磨抛光的时候,力控技术下的机器人能够适应较高的装配要求。此外,非夕的产品实质上是一种仿人的机器人,因此在效率上对标或者高于人的正常水平。

截至目前,非夕完成了百台自适应机器人的投产下线,应用行业包括汽车、3C电子、互联网等,业务涉及中国、北美、欧洲、韩国等地区,主要在插拔装配、打磨抛光、采摘分拣等领域进行应用。

但非夕希望力控机器人在更多种类的企业得到适用。王世全表示,例如每年需要根据品牌商的销售额来确定订单的OEM公司,还有像手机行业这样产品周期比较短的制造商,对自适应机器人的需求就很大。他解释称,手机行业基本上每年或者每半年就需要生产一款新的产品。新产品需要全新的生产线,如果很多设备都是非标类型,就会产生不少额外支出。

此外,这种非标定制的产线需要大量的人工进行微调,因此在部署上需要一定的周期。而基于力控型自适应机器人,企业可以让机械臂将之前的工作任务移植到相似场景的新生产线上,从而减少设置时间。王世全认为,这些都会降低自动化生产的柔性程度,帮助企业应对订单需求变化带来的风险。

今年9月,非夕科技在第22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展示了基于自适应机器人的技术和工业应用,包括机器人力控技术、机器人和AI深度融合技术以及工业应用方案。而过去一年,非夕做的事情主要在于机器人系统产品的打磨以及稳定性的提升,公司的目标是把整个机器人行业的成熟度提升到工业级水平。

据了解,目前非夕科技机器人打磨与组装类应用部署系统已基本完成,AI引擎架构也已完成,预计2021年内实现百台套以上的产品交付。

值得关注的是,来自IFR的数据也显示,尽管目前外资品牌仍占据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主要份额,但国产品牌的销量也在增长:2019年中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在市场总销量中的比重为31.25%,比上年提高3.37%。

不过,对于非夕来说,目前的交付只是第一步。在国产品牌迎来机会的同时,也需要做好准备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