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监管频频谈及金融数据,数据收权迹象明显。原本处于丛林时代的数据市场,即将面临巨变。细品监管讲话,金融数据的持牌经营将成趋势,不持牌从事数据生意,则可能面临违法犯罪风险。
数据作为金融行业的原料,对金融机构不可谓不重要,监管对此收权,让所有机构公平地采集、交易和共享数据,将有望造就一个更开放的数据市场。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解读数据的能力,将成为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甚至影响到金融机构的生死存亡。
监管频放风,数据收权逐渐成现实
数据是金融的血液,没有靠谱的数据,金融机构就无法做出合理的定价。随着金融数据重要性的日渐提升,金融数据收权的迹象日趋明显,监管也在近期频频放风。
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去年12月提出,需要尽快明确各方数据权益,推动完善数据流转和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并公平合理地利用数据价值,依法保护各交易主体利益。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公开表示,国家正在加快推动《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数据安全法》等信息保护立法工作,下一步,人民银行也将在相关法律出台后,及时推出《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暂行办法》,以更大力度规范个人信息在金融领域依法合规使用,切实维护好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
监管不仅正在加速制定金融数据的保护政策,对于滥用金融数据的机构也已开始重拳整顿。
近日,央行公布行政处罚信息显示,鹏元征信有限公司因存在未经批准擅自从事个人征信业务活动等两宗违法违规行为,被央行没收违法所得超过1900万元,并处罚款62万元。央行的表态十分明确,“人民银行将继续完善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将所有为金融经济活动提供服务、用于判断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的信息服务,全部纳入征信监管,实行持牌经营。对非法从事征信业务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这意味着,不仅金融业务需要持牌经营,经营金融数据也需要持牌经营。截至目前,央行针对民营领域仅颁发了两张个人征信牌照,即百行征信和2020年底刚刚获批的朴道征信。
在金融数据收权之下,非持牌的征信服务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监管压力。由此产生的影响,是金融数据供给将变得公平而普惠,巨头对用户数据的垄断将被逐步打破,一个开放共享的金融数据市场将逐渐形成。
监管推动数据收权,不仅为了金融公平,也为了消除潜在风险。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就警告,如果单一数据金融平台占有的市场份额过大,它“爬”出的数据真实性,以及风险评估模型的偏差,会导致大量的信贷坏账。
数据平权之下,金融科技成制胜关键
当金融数据的可获得性问题逐步解决,谁能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谁就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未来的金融竞争,将从数据战场转向技术战场,金融行业将迎来新的金融科技军备竞赛。
对此,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表示,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持续推动银行业务运行逻辑、经营模式、管理方式等的优化和变革。商业银行数据资源宝藏中蕴含着巨大生产潜力,管好、用好这一资源事关转型成败。
尽管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但是金融机构的数据应用能力仍有欠缺。2020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联合新华社?望智库发布的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研显示,被调研银行数据治理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71%的调研银行认为自身在规范和提升数据质量方面存在挑战,认为自身数据价值挖掘能力欠缺、数据孤岛较为严重的调研银行占比分别为59%、55%。
面对技术竞争的日趋激烈,在本身技术能力就有一定欠缺的情况下,快速补齐金融科技短板将成为接下来金融机构的重点工作,而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不失为摆在金融机构面前的优质路径。郑州银行行长申学清认为,由于金融科技的自主研发投入大、周期长,城商行很难独自承担。因此,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的战略合作,借助“外力”来实现创新转型的科技支持,是城商行现阶段最明智的选择。
因此,当金融归金融,科技归科技后,长期专注技术研发的金融科技公司,将会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中腾信作为金融科技老兵,提早布局数字化转型,深耕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金融科技领域,利用自身过硬的数据应用实力,深度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能够为金融机构构建完备的大数据信用评级及人工智能反欺诈模型,实现风控、营销获客等消费信贷业务全周期的数字化升级,帮助金融机构快速提升利用数据的能力。
随着监管进一步收紧对金融数据的管控,金融业在数据应用上的转型升级将更加紧迫,金融科技机构在此过程中将起到更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背景下,中腾信将抓住市场机遇,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赋能金融机构合规、高效运用金融数据,助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