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板实施注册制近半年、注册制即将全面推进之际,A股却重现IPO终止、撤回潮,“堰塞湖”之势再起,引发广泛关注。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月3日,A股市场今年已有25家拟IPO企业终止审核或注册。如从去年10月开始计算,则有71家企业IPO之路终止,而同期成功发行上市的公司也只有89家。同时,近期排队上市的企业数量有所增加,目前创业板293家、科创板120家。
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监管层加大了现场检查力度,且在今年初升级。1月29日,证监会发布了《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对首发企业现场检查的基本要求、标准、流程以及后续处理工作进行了规范,着力加大首发企业现场检查力度,压实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交易所随即发布相关核查规则,其中上交所3日发文督促保荐机构、证券服务机构勤勉尽责,切实发挥资本市场的“看门人”职责。
值得一提的是,终止上市的企业多数是主动撤回,如今年25家有22家注册制下拟IPO企业均为主动撤回上市申请材料。从监管问询内容来看,申请IPO企业的生产与销售情况、持续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内部控制、会计处理、关联交易等都是监管重点关注的内容。可见,选择主动撤回上市申请的公司中,不乏在交易所问询和公司回复中,暴露出诸多问题的公司,部分公司甚至存在财务数据造假的嫌疑。
众所周知,2019年7月设立科创板试行注册制及去年8月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根本目的是通过A股市场化改革优化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特别是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从效果来看,目的基本达到,其中科创板已为225家企业提供了直接融资服务。
然而,企业上市后往往市值倍增,动辄几十亿数百亿,对于利润微薄甚至尚未实现盈利的企业而言,是一个不小的诱惑。于是,一些企业就想方设法利用注册制到科创板、创业板上市,造富效应带动下,带病闯关、浑水摸鱼者越来越多,部分甚至和保荐机构协作做假,为的是实现上市早日套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