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护险试点全面开花,平安养老险积极创新为保障地方民生赋能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我国有超过4000万的失能失智人员,大部分是老年群体,由于缺少长期护理险种,社会已经难以应对日益增多的老人长期护理需求和不断高涨的护理费用。在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下,以平安养老险为代表的商业保险公司近几年积极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协助地方政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提升保障效果。

长护政策落地 试点惠及近40万人

国家高度重视失能人群的保障问题,2012年就在青岛尝试推出长期护理保险,重点解决医疗保险的“压床”问题。2016年6月人社部出台《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人社厅发〔2016〕80号),选择承德等15个试点城市和2个重点联系省份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探索独立筹资、独立运行的制度框架体系,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所需费用。

2020年5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又下发了《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医保发〔2020〕37号),首次明确长护险将设计成独立险种,新增14个试点城市,并对社会力量参与长护险经办、发挥商业保险功能做出重要指示,提出要推动建立健全满足群众多元需求的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政策鼓励下,平安养老险、中国太保、中国人寿等保险公司积极参与长护险经办,帮助客户解决未来养老生活中因失能而导致的护理问题。据银保监会2020年12月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末,全国有14家保险公司参与了全国15省、35个城市的长护险项目,覆盖人群超过5000万,长期护理保险基金规模超过50亿元,为35.8万人提供了长期护理待遇,在提升参保对象生活质量、保证长护政策落地实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平安养老险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展长护险研究的保险公司,曾联合外部高校共同研究美日德等发达国家长护险制度的经验和做法,参与了江苏、江西、四川等多地的长护险试点工作。平安养老险在长护保障实践中,一方面广泛开展政策宣传,上门慰问失能家庭并对失能人员进行现场评估,积累必要的数据,精准匹配失能人员保障需求;另一方面主动参与试点城市的长护险支付体系、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建立居家护理服务体系,形成了成熟的标准化的经办流程和服务流程,协同地方打造长护标准体系,形成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积极开拓创新 搭建标准服务体系

平安养老险长护险“南通模式”得到了国家人社部、医保局和专家学者的认可。江苏南通是我国著名的长寿之乡,失能人员特别是重度失能人员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一直是亟须解决的社会问题,2016年该市建立了城镇职工与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成为国内首个落地实施长护险试点工作的城市。平安养老险作为南通长护险主承办商,协助当地制定出长护险筹资标准和居家待遇标准,搭建出“五位一体”的居家护理服务体系,并牵头成立了南通市照护保险服务二中心,提供咨询受理、评估考核管理、上门服务推送、服务费用审核结算、稽核回访、照护经理队伍管理、定点服务机构管理等一系列服务,切实缓解了南通市失能群体及其家庭的照护负担。此外,在平安养老险的助推下,南通市一些提供长期护理服务的专业公司也已初具规模,某服务公司员工规模从最初的三十多人已经扩大到两百多人,服务的参保对象接近一千人。

2021年初,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平安养老险在河南开封启动了失能评估工作。开封市60岁以上退休职工有17万人(截至2019年底),占全市职工参保人数的25%,且该市重度失能率达到了0.6%,失能人员的长期护理需求量很大。虽然疫情防控情势逐渐收紧,平安的服务人员仍连续举行了10多场社区街道宣传活动,走访了11家医院和护理康复机构,以及多个失能家庭,对失能人员进行现场评估,不少重度失能老人申请到了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失能家庭的护理压力和经济负担明显减轻。

比如70岁的申大爷,患有脑出血和高位瘫痪,并因长期卧床出现褥疮、骨刺等几十种并发症,由于子女长期在外打工,仅靠妻子一人根本无法照护其日常起居。平安养老险在评估后,协助申大爷加入了长期护理保险,开始享受专业的居家上门护理,老人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大为缓解。

平安养老险董事长甘为民认为,长护险在我国是新型险种,没有先例可循。关键在于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施路径,确保实现城市居民和农民都享受,确保城乡人群“全覆盖”;政府财政补助、个人缴费、医保统筹多渠道筹资,实现资金“多来源”;公立、民营的护理服务商均可参与,通过“社会化”手段满足多人群需求;服务频次、服务内容“可选择”,满足不同家庭的差异化需求。

平安养老险已经打造出一支专业化经办队伍和支持体系,甘为民表示,长护险应立足“四心”,即“政府暖心、监管放心、百姓舒心、服务贴心”,做到“可进入、能退出、有保障、无投诉”。未来,将继续配合国家做好长护险试点工作,并进一步积累长护险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技术,为下阶段开发纯风险的补充护理险奠定基础,为保障地方民生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