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成就巡礼】我国初步形成生态修复新格局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从开展生态保护修复重点专项行动,到探索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再到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修复领域,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取得开创性进展。
在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成片的红树林不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为鸟类提供了栖息场所。这几天,有4万多只各种鸟儿在湿地公园里过冬,其中包括世界极危鸟类勺嘴鹬。很难想象,在3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遍布养虾塘、养猪场的地方,每天有4.5万吨污水和养殖废水排入。
“十三五”期间,在中央财政支持下,自然资源部组织实施了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在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中组织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全国整治修复岸线1200公里、滨海湿地2.3万公顷,治理区域海洋生态质量和功能得到提升。
生态修复带来变化的不仅仅是滨海湿地,“十三五”期间,我国还开展了包括云南抚仙湖在内的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累计下达资金500亿元。
此外,2019年国家探索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修复,通过赋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产权等政策,激励社会主体投入矿山生态修复。自然资源部表示,目前河北、辽宁、江西等多个省份出台了实施细则,支持社会资本以参与、合作、特许经营等多种模式开展矿山生态保护修复。
“十三五”期间,国家还开展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两侧、京津冀周边和汾渭平原重点城市等重点区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修复废弃矿点近9000个、面积达2.5万公顷。
天问一号拍摄高清火星影像图发布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今天(3月4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3幅由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包括2幅黑白图像和1幅彩色图像。
此次发布的2幅黑白图像是由天问一号上的高分辨率相机在距离火星表面300多公里高度拍摄的,分辨率达到约0.7米,是我国获取的清晰度最高的火星影像。
彩色图像由中分辨率相机拍摄,画面为火星北极区域。
目前,天问一号探测器运行在火星停泊轨道,距离地球约2.23亿公里,探测器上的科学探测设备已陆续开机,将对预选着陆区的地形地貌和沙尘天气进行详查,为后续择机着陆火星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