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买菜完成7亿美元D轮融资 或完成上市前股权配置

作者 | 赵小米

出品 | 36氪-未来消费(微信ID:lslb168)

4月6日上午,叮咚买菜宣布完成7亿美元的D轮融资,此轮注资是生鲜即时零售赛道目前为止,最大规模的一笔融资。结合今年2月份传出叮咚买菜预计年内上市的消息,不出意外的话,这也应该是叮咚买菜上市之前,最后一次针对股权配置(吸纳一定比例的机构股东)的融资。当然,不排除投资人对叮咚买菜重新估值,触发后续新的融资变动。

本轮融资由DST Global、Coatue联合领投,今日资本、红杉资本、CMC资本、Tiger Global Managemen等老股东持续跟投。此外叮咚还新引入了Aspex Management、3W Fund、Mass Ave Global、APlus Partners等国外风险资本。

国内几个投资机构不必多说,都属于熟悉大消费产业赛道的顶级机构。其他机构也有过对中国电商、零售赛道有过深度涉及。投过阿里、京东、小米、字节跳动、美团等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顶级海外机构DST Global,不久之前,就刚刚领投了一起生鲜即时零售之外的社区级项目:十荟团的7.5亿元D轮融资。

国内外顶级机构选择在上市计划之后入股叮咚买菜,显示出经过上市辅导和综合估值之后,这些机构对于叮咚买菜上市后的定价和长期成长,都是比较看好的。

综合评估来看,机构的融资动作,显示出参与融资的这些机构认为,叮咚买菜属于当前生鲜即时零售的最优资产。

根据此前彭博披露的消息,叮咚买菜本次上市地点大概率会选择美国,而本次新参股的国外机构名单,也印证了这一点。同时,美股投资人对具有创新模式的消费互联网公司未来的成长性,通常持有更开放的态度。这使得美股相比港股在互联网零售股的定价方面,会更加友好一些。

尽快上市,对于叮咚买菜的当前及未来1-3年,都至关重要。

站在叮咚买菜公司层面来讲,此次赴美上市主要可以解决支撑公司长期发展的资金稳定。非常明显,叮咚买菜目前仍处于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得以继续支撑扩张及供应链建设的业务爬坡阶段。

2020年全年期间,叮咚买菜的前置仓点位与城市拓展速度飞快。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的一年间,叮咚买菜新开仓数超400个,目前总仓数接近1000个。并新进入了北京、南京、广州,以及安徽、四川等重要省市。一年间数百个仓的建设,以及后端供应链搭建,都在短期内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新进区域在运营成熟之前,也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输血”,培育市场。

这也是叮咚买菜必须尽快上市的原因。2019年7月B+轮融资之后,叮咚买菜一度没有任何官方确认的融资动作,彼时的B+轮融资金额也并未披露。2019年年初,叮咚买菜曾在一个公开媒体活动上,就对36氪-未来消费 表示,公司账面上还有20亿人民币的现金。

但是前置仓确实是一个相对较重的即时零售模式。这个模式在整个消费互联网产业当中,都属于链路复杂的典型赛道。它的复杂在于,生鲜前置仓要打通的是顾客的日常购买场景,而不仅仅是顾客的购买偏好,生鲜前置仓对于顾客日常购买需求的深度占有,远远超过其他包括淘宝、京东、拼多多等标准电商。

这个模式要确保商品在订单前的确定性流通关系(即前置仓与收货地址的物流效率);还要确保商品在订单后的即时供给;更要确保顾客在日常和随机的吃饭需求当中,时刻满足一桌菜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这也意味着,这套服务的价值输出,根本不是电商模式下的单品逻辑。这个产业存在两个独一无二的流通链难度:一是农产品从源头到餐桌的整条路线需要极速且高效;二是顾客实际需求存在天然的分散而随机。平台能在多大程度,将生鲜流通链的每个节点动作,聚合成一个简单而紧密的通畅链路?考验着所有从事前置仓生意的企业。

还有,两个条件从实际业务执行来说,其实存在理论矛盾,效率与分散就是字面上就不太融合的两个矛盾概念。它所导致的内在业务难度随处可见,尤其是前置仓备货的精准性问题(对应的是生鲜损耗管理),究竟是大数据决策下的技术部门任务,还是经验辅导下的运营部门任务?

合理办法,其实并非技术决策和运营经验的纠结。中国人吃饭,几百上千年来都是西红柿、土豆、大白菜、鸡鸭鱼肉等品类。生鲜前置仓一直很苦恼的商品和库存管理,其实本质还是规模化问题。当单仓的规模性达到一个稳定人群和订单量的时候,顾客的日常购买和前置仓的备货规律,就能形成供需关系的常规化。吃饭,就是全民日常最常规的消费行为。吃饭行为是常规的,生鲜生意自然也要常规。

规模化,成为摆在生鲜即时零售平台的第一大攻坚难题。叮咚买菜在2020年的开仓拓城,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解决整个平台在供应链端的整体规模化。后续,则是单仓订单的规模化,以及单仓体验的品质提升,单仓财务模型的长期优化等问题。

由此可见,叮咚买菜目前需要的外部资金和资金使用周期,依然庞大。虽然本轮新获得了7亿美元风投,但是这并非在资金链上的长久稳妥之道。只有上市进入二级市场这个公开渠道,才能够长期拥有较为稳定的资金支持。

赴美上市之后,叮咚买菜的长期资金需求就有了二级市场的支持。相比风险资本,二级市场在规模化、增长率、用户数等实际业务数据方面,会更能基于长期成长性而释放投资的长期耐心,当然也能分散风险资本长期跟投的风险性。按照一般公司的成长规律来看,摸索清楚业务模型之后,便可快速扩张。快速扩张的2-3年之后,就能进入整体盈利阶段。叮咚买菜真正的快速扩张只能从2019年算起,至今有2年时间。现在的叮咚买菜,正好处在模式精细化打磨与规模成长的双轨期,也正好处在扩张与盈利的中间时期。

如果华尔街的投资人能对中国生鲜即时零售保持足够耐心,相信叮咚买菜的价值收割期也不会等待太久。

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区域盈利,帮助叮咚买菜验证当下业务模型跑通的刚性证据,最接近成功的地区为叮咚买菜的大本营上海。相信这也是叮咚买菜在继续融资和上市之间,最终确定上市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不苛求绝对确定的财务模型下的上市计划。此前,叮咚买菜CEO梁昌霖在2020年初曾表示,2019年上海地区的老仓达到盈亏平衡,2020年要实现上海周边整个地区盈亏平衡。叮咚买菜当前的区域运营状况,相信可在后续的招股书中得到准确答案。

可以预测的是,未来1-2年中,叮咚买菜将专注运营已进入的城市,并提升单一城市渗透率,尤其是存量用户的渗透率,从烧钱阶段进入正式的“赚钱”阶段。

叮咚买菜此类公司有几个特点,它所立足的生鲜赛道也一直是消费互联网极有价值的一块阵地。模式需要长期演化,业务需要精细打磨,属于这个赛道的固有特征。同时,生鲜即时配送这种新的零售模式,并没有可以对标的参照案例。这个赛道的玩家,都在从零摸索。

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叮咚买菜从一级市场转换至二级市场,也更符合其余相关者的利益保障。对于投资人来说,对单一公司模式不确定的风险可以均摊;对于公众来说,有助于提早布局生鲜即配这个新赛道的长期价值投资。对于叮咚来说,成为公众公司之后的企业生命周期也能得到强化。

叮咚买菜本次的融资金额为7亿美元,这是一个合理的数字。按照一般机构持股在30%-40%左右的比例,意味着叮咚买菜的市值定价为150亿人民币左右,这个数字与叮咚买菜2020年GMV非常匹配。叮咚买菜自己的目标为2020年实现200亿元的GMV,据相关机构测算,叮咚买菜实际GMV应为2019年(50亿元)的300%。

可见,这个融资及其背后的估值,叮咚买菜会在上市之前,留出合理的溢价空间。通常来说,零售产业的估值溢价不会像互联网社交、内容产品那么高。叮咚目前的估值,即便按照1:2的最低溢价计算,叮咚买菜市值将在40亿美元左右。

当然,这只是合理的预估,并非叮咚买菜最终的估值和定价。

更为难得的是,叮咚买菜此轮融资和上市过程,也对于后续类似即时零售概念股的上市,也是一个积极的参照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