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在同伙圈看到了黄博士的博士论文《申谢》,也挺冲动的。但也看到有同伙在同伙圈说,都2021年了,还有这么穷的博士。让我更感慨的不是黄博士的申谢,而是同伙的这句话。
但这句话又是个实际的问题,出身这么艰苦的家庭,还能保持读到博士,这种事儿以前其实不少见。看看八九十年代卒业的博士的申谢,就会发明不少人都有如许的经历,会说本身以前多么多么艰苦,家里多穷,本身经历多大年夜的艰苦,才能熬到今天。
所以,在二十年前的博士论文申谢词里写本身经历了多大年夜的艰苦,以前多么不轻易,这种话在其他人看来就是套话,没什么好冲动的,也不值得大年夜惊小怪,因为大年夜家都是这么过来的。而如今黄博士还能冲动这么多人,只能解释一个问题,他这个出身,在今天还能保持读书到博士卒业,已经很少了。
拿我本身来说吧。2002年卒业的时刻,我最焦急的就是赶紧找个工作,养家糊口。因为家里已经很艰苦了,必须要我来替家里多分担一些,让家里人的日子稍微好过一些。固然那时刻其实我对学术很有兴趣,也想读研,甚至读博,但我知道,我没这个前提,我得赶紧工作,改良家里的生活了。
工作了几年之后,因为也不顺利,对学术的兴趣也没有削减太多,所以也想过要不要回头去再读研、读博,但一想到脱产,没有收入,不仅本身日子惆怅,家里人又要回到十年前那种艰苦的生活,就照样忍了,持续在社会上熬着,持续工作,养家糊口吧。谁让咱就出自这么个家庭呢?
所以,那时刻村里有个堂弟大年夜学卒业后找工作不顺利,就想着要不要再持续读个研究生。村里那时刻还没有人读过研究生,所以我在村里听到的评价是,这孩子读书读傻了,父母在农村这么辛苦供你读书,就盼着你卒业了能赶紧有所回报,成果你读完大年夜学还要读研究生,想过父母吗?
我们这种状况,其实是相当一部分人的状况。不少人不是因为没有读书的禀赋,不是因为进修不好,而是纯粹因为家庭前提艰苦,不得不早早的做其余事去了,放弃了持续读书。有的人是初中卒业就出去打工,有的人是熬到大年夜学卒业,就赶紧出去工作,赚钱养家去了,没有机会持续读研读博了。
简单算一下,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年夜学四年,研究生三年,博士短则三年,长则五年,也就是说,读到大年夜学卒业是16年,读到博士卒业,短则22年,长一点的话就要24年。从一小我6岁上学开端算起,到博士卒业的时刻,根本上就是28到30岁了。而这个时刻,父母根本上都老了。别人的父母已经在含饴弄孙,而你才刚要开端工作,还不必定能有才能反哺家里人。
所以,如今像黄博士这个出身的孩子,大年夜多半人其实要么在中学阶段就被镌汰掉落了,只能中学卒业就早早的去长三角、珠三角打工,要么就是大年夜学卒业了在城市里苦苦煎熬,只求能在城市里站稳脚跟,很少有人能保持到读完博士了。因为从读研到读博的这段时光,不仅是本身吃苦受累,并且是要全家人都受到影响的。
陈寅恪有个说法,像文史哲这种专业,因为是无用之学,读了不好找工作,也无助于发家致富,所以穷汉的孩子最好不好来读,因为你读了也很难有什么成就,还得是像他如许的官宦世家的后辈来学,才能真正做研究。他这个说法,如今其实已经不局限于文史哲专业了,而是做研究的人,可能慢慢都要中产以上家庭才行了。
我以前有个说法,70后、80后在中国汗青上可能会是异常少有的一个世代,因为这二十年出身的孩子里,不少人可以或许脱颖而出,进入精英阶层,而对1990年之后出身的孩子来说,这种机会一向在变得越来越少。黄国平应当是90年代初出身的,算是异常荣幸,但从更大年夜的范围来看,如许的机会照样在变得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