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假期连休5天,是2008年取消五一黄金周以后休息时间最长的五一假期之一。本来应该是高兴的事儿,怎料却引来一片吐槽,只因这5天当中只有1天是真正意义上的放假,另4天则包含了周末2天和调休2天。很多网友觉得,为了“拼凑”出来一个小长假,却付出了前后两个周末被影响的代价,扰乱了原本正常的工作生活节奏,似乎有些得不偿失。
客观地讲,大家的吐槽不无道理,然而,若是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审视,我们会发现假期调休这件事虽然不大“讨喜”,但却在情理之中。
先来问个问题:为什么宁愿“拼凑”,也要连休5天假?
答案其实很简单:为了促消费。
自2020年起,除了疫情,我们听到最多的词语大概就是“促消费”了。尤其是在疫情之后恢复经济的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都不约而同地将促消费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抓手,比如之前的发放消费券、提供购车补贴,以及最近的加快发展新型消费、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无不凸显出消费的重要地位。
可喜的是,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市场很好地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回升势头。从一季度统计数据上看,粮油、食品、饮料等必选消费均已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甚至更高,可选消费中的汽车、金银珠宝、通讯器材类也恢复得不错。
不过,商务部领导在介绍当前国内消费形势时,还是指出了问题:“消费恢复还不平衡……民众的消费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不平衡”体现在何处?民众哪些方面的消费需求还未能充分满足?旅游业必定是其中之一。
众所周知,由于旅游业天生带有出行、聚集、社交等属性,因而整个行业受疫情影响最明显,甚至几近停摆:景区关门、酒店空转、餐馆闭客、航班骤减……很多旅行社都遇到了现金流紧张、服务难度加剧、旅游合同纠纷等难题,2020年的经营预期完全被颠覆。虽说在疫情防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的背景下,旅游业已呈现出明显的恢复之势,但其进度仍然要落后于其他消费领域。
以今年清明节为例,数据显示,三天假期国内出游人数达到1.02亿,已恢复至疫情之前九成左右的水平,然而国内旅游收入却仅有2019年同期的56%。虽然有周边游、短途游、部分景区减免门票等因素的影响,可旅游消费市场的相对低迷却是不争的事实。
就旅游业本身来说,不仅涉及到餐饮、酒店、交通、景区景点、商超、娱乐设施等诸多领域,还关联到农业、园林、建筑、金融、保险、通讯、广告等其他配套产业部门,足足贡献了11%的GDP和近8000万个就业岗位,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意义深远。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旅游消费能够得到提振,势必会带动一系列行业的消费复苏。不过,前提是国人要有足够长的闲暇时间,否则很难付诸于实践。
这便是此次五一假期连休5天的用心良苦之处:要激发出“假日经济效应”,以此带动旅游市场乃至国民经济的提振。
事实上,“假日经济效应”的能量大小,往往与假期时间长短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比如,去年国庆假期前7天,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18亿人次,同比恢复79.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543.3亿元,同比恢复69.9%。很多去了热门旅游城市或景区的人,都能切身体会到人山人海和交通拥堵的面貌。受此影响,酒店、民宿、餐饮、休闲、娱乐等相关领域都实现了可观的增长,这也为全年经济的正增长大大地助了一把力。
除此之外,连休5天也给人们提供了更为充分的选择余地。例如,不少因“就地过年”倡议而未能返乡的人们,完全可以利用此次五一假期回家看看父母,陪陪妻儿,不也是其乐融融的美好景象吗?